注册

汉长安城遗址垃圾成片 400亩垃圾堆放场请不走


来源:陕西传媒网

原标题: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之下垃圾成片 400亩垃圾堆放场请不走3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就是一座沉睡的城市。初春的一场大雪,让汉长安城遗址仿佛有了穿越历史的力量。然而,白雪覆盖下,这座巨大的古代城市中,现

唐代梨园遗址垃圾随意堆放 陕西日报记者沙莎摄

原标题: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之下垃圾成片 400亩垃圾堆放场请不走

3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就是一座沉睡的城市。

初春的一场大雪,让汉长安城遗址仿佛有了穿越历史的力量。

然而,白雪覆盖下,这座巨大的古代城市中,现代人的垃圾覆盖的不仅仅是遗迹,还有对历史的尊重。

唐梨园,不只被黄土覆盖还有垃圾

沿着环城北路西段,到桃园北路,穿过一个半地下桥洞,走个四五百米就可以进入汉城湖景区,汉代这里是长安城的漕运河道。景区内碧波荡漾,所有绿化带里还布满了喷水龙头,环卫工骑着电动摩的,每隔十几分钟就转一圈,地面上一片碎纸屑都没有。

然而,一墙之外,就在景区围墙与二环路之间,一片被栅栏围住的地方却上演着最刺眼的对比。

沿着围墙寻找可进入的缺口,人畜粪便,焚烧的垃圾随时进入视野。穿过一个临时搭建的废品收购点,一片大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空地上,大量生活垃圾肆意地左躺一片,右躺一片。破家具、烂布、废桶、塑料瓶、黑乎乎的木头箱子……横竖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塑料袋飞来飞去,碎的掉渣的楼板、泡沫盒子,挡着行人的脚步。

这里,垃圾不是一片片倾倒,而是一层层倾倒,垃圾之下还是垃圾。在垃圾场边缘还有人养着奶牛,奶牛懒洋洋地躺在高地上,咀嚼着垃圾和草料的混合物。

荒地深处还有个用围墙围起来的墓园,凌乱的墓碑周围,几只野狗在来回逡巡。

谁曾想,这块垃圾如山、家畜乱窜,还有墓园的荒地,极有可能就是唐代梨园遗址!

著名学者李尤白先生经多年考究认为,“唐代梨园的真正遗址,在西安城西北六华里许的未央区未央宫乡大白杨村村西。”此观点已基本被学界认可。就在这层层垃圾堆叠的土地上,曾演绎过唐代梨园的风华。

墙内是碧水蓝天,墙外却是堆满垃圾、一片狼藉的唐代梨园遗址。此“垃圾场”为何无人监管,它的归属权到底是谁?

有村民介绍,此地归汉城湖管,也有人说是市水利局监管,阁老门村委会则称,“此地是市上的储备地,归市政府管理。”

阁老门,一湖碧波边的废品收购村

汉城湖有850亩的湖面。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会感受到这里的惬意和美好。

汪鹏,阁老门村做物理课补习教师,业余喜欢吹唢呐。经常在汉城湖边吹,他说“吹唢呐用气,汉城湖这儿空气好,我每天早上来练习唢呐,对肺气也好。”

说起汉城湖,在村子住了两年的汪鹏打开了话匣子。“你看这里多美,对面的绿化带下面就是汉长安城,几千年了。可是我住的那个村子还真配不上这样厚重的历史。”

汪鹏所说的村子,是汉城湖上临“垃圾场”,下靠遗址村——阁老门村。

走在阁老门村的街上,放眼望去百余家废品回收站连排、连片,矮墙围起的小院内,废旧塑料、旧编织袋、旧轮胎、破衣物堆积如山。

2月5日,一组“‘霾战西安’——‘锦绣未央’有了心病”的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照片曝光,触目惊心的“垃圾围城”、严重的环境污染立即引起关注。

阁老门村,占地2000多亩,住户600多户,计2000多人。村内常住人口超过1万,流动人口更高达4万左右。当地村民主要靠收取租赁房屋、土地的租金维持生计。外来人口居多,主要以做餐饮、贩卖水果蔬菜、养猪、废品回收等生意赚钱。

据统计,阁老门村有190多家从事废品回收生意,占地面积达300多亩,也就是村里近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堆放的是各种垃圾,近7000头猪的粪便臭气熏天。不少村民反映,天气热起来,空气就难以入鼻,回家就必须紧掩门窗,不然整个屋内都弥漫着刺鼻的恶臭。

2月14日,记者前往阁老门村暗访,发现村内已无大面积的垃圾堆放情况,但仍有部分住户家中存有大量废品,且临近主街的一排矮墙围起的地方仍有垃圾堆放。

2月16日,记者再次前往阁老门村,未央区街道办介绍了废品回收站整治情况。整治工作从2月8日展开,采取“干部包村到户”的方法,一个干部包一户。街道办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组织机械、人力清理无证废品收购站,将垃圾运往西安市垃圾填埋厂。截至今天,已取缔150多家废品回收户,运送垃圾3000吨。其中耗费人力600多人,机器340多台。”

在垃圾处理现场,河南的杨女士专门在此处租用了4亩耕地,从事废品回收生意,每年的租金为2万元。杨女士说,“两天时间,我们自家雇佣拉走10多车,村委会帮着拉走20多车,这些废品价值达几十万元。”

“仅在2队这块地上,像杨女士这样的外地生意人还有100多家,他们通过租赁当地人的耕地来堆放垃圾。”未央区街道办副主任吴海强说,“目前工作已接近尾声,大部分的垃圾已清理完毕,并覆盖黄土,有些还围起铁门防止有人倾倒垃圾。预计扫尾工作将在明天彻底完成。”

“养猪的搬走了,收垃圾的清理了,久散不去的恶臭终于闻不到了。”来自江苏徐州做小本生意的陈先生说,“希望这样的新鲜空气、优美环境能持久一点吧。”

遗址村,应生活着让遗址更美的人

遗址村是有历史使命的,但是生存的困惑似乎也十分突出。

不知何时,在阁老门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汉长安城遗址内外两重天,收入相差过万元。”地上的历史遗存、地下的瓦当文物,还有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汉长安城遗址无疑对西安乃至中华文明意义非凡,但遗址区内数万市民还要吃要喝、用水用电、盖房耕种。

“目前,由于要保护汉长安城遗址,村上没有通行车辆。村上交通不便,老百姓只能自费建起了便民交通站,但依然出行不便。”阁老门村监督委员会的沈忠学,也是村里有名望的村民代表,说起遗址村建设也很无奈,“就拿这次废品回收站整改来说,我们也很欢迎。毕竟环境整洁了,空气干净了。可是村民利益收地租收不了了,养猪、收废品生意不能做了。收入减少也是现实。”

有专家指出,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遗址区内不能搞开发建设,甚至连市政基础设施都不能建,遗址区内外群众生活、产业发展、城市形象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遗址区内群众人均年收入约为1万元左右,仅为遗址区外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北移,遗址区周边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周边城中村改造致使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遗址区,5年累计流入人口已达近20万人。为了争取更多收益,越来越多的遗址区群众开始抢建乱盖,环境卫生也是日益恶化。依此态势,遗址区将可能变成西安最大的“城中村”。

2011年9月和2013年4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两次召开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工作会议。从会议纪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特区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把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结合,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新模式,走出一条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路子”

沈忠学说:“从前些年来看,遗址村的保护观念比较守旧,创新不足,经济发展乏力、没有方向。现在,遗址村主要依托汉城湖的优势,这么好的地理环境,老百姓却守着金饭碗要饭。”

谈及自己村子的建设,沈忠学其实也有很多想法和期待。“首先,搞好环境是必须的。垃圾再不能进村,村子干净了才有发展的可能。还有,应该引导村民以汉文化为主导,可以发展汉服饰、汉饮食等产业,也不失为遗址村发展经济的良策。我希望,政府能给我们这些村民多一些技术、管理和文化培训,让遗址村生活着让遗址更美的人。”

[责任编辑:杨志馨]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