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委员建议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来源:西安晚报

原标题:防范电信和网络诈骗,委员建议——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近年来“e租宝”等严重金融风险事件频现,人们在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因为金融专业

政协委员白鹤祥

原标题:防范电信和网络诈骗,委员建议——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近年来“e租宝”等严重金融风险事件频现,人们在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因为金融专业知识的缺乏,遭金融欺诈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协委员建议尽快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国民的金融综合素养。

现象

国民金融知识水平明显较低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金融教育国际网络(OECD/INFE)合作,在我国选取了1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金融素养和普惠金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金融知识是我国消费者整体金融素养水平中的薄弱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白鹤祥调研发现,我国消费者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对储蓄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但关于投资和通货膨胀率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大多数消费者对投资风险与回报之间关系的理解较为准确,但风险分散意识有待加强。

同时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低于城镇居民,我国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在城乡间和不同类型城市间的不平衡特征非常明显,农村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消费者,这说明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更为薄弱,也是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要重点加强的人群。

分析

教育与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明显联系

白鹤祥委员说,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缺少基本金融知识是阻碍穷人获得金融服务的重要原因,且提升低收入群体金融可获得性的最优政策是金融教育。研究还表明,教育与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明显联系,拥有大学教育或更高教育水平的成年人在正规金融机构拥有账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比例。这一方面说明受教育程度与普惠金融联系紧密,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白鹤祥委员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金融业混业经营格局逐步形成,金融资产交易的链条明显拉长,一些个体的风险事件更容易演变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而金融知识教育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开展国民金融知识教育,有助于提升其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在消费者受到侵权损害时,也能通过正确渠道及时进行申诉和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经验

国外开展国民金融知识教育值得借鉴

据白鹤祥委员了解,美国2003年颁布《公平交易与信用核准法案》,其中第五项“金融扫盲与教育促进条例”明确提出成立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将面向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2006年,制定了第一个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掌握未来:金融扫盲国家战略”,作为美国金融扫盲和教育的蓝图;2011年发布修订后的金融教育国家战略为“促进美国的金融成功:金融扫盲国家战略”;2012年提出“及早开始金融教育”的倡议并组织实施。2014年,美国的50个州全部设立了中学经济课程标准,45个州要求实施,24个州提供中学经济金融教育课程。

白鹤祥委员认为,在年轻人关键的发展阶段及早教授金融概念,可以影响他们在一生中如何管理财务事项;小学时代是开展金融知识教育的机会窗口,持续获得金融教育的学生则会表现出对金融行为越来越负责任的态度。国际社会也一直将金融知识教育视作提升国民关键生存技能、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信心的重要基石。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也都针对学生和年轻人进行金融教育。截至2015年,世界范围内已有大约60个经济体正在实施金融教育的国家战略。

建议

将金融知识教育尽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其实我国2013年就由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研究制定了《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明确了我国金融教育的治理机制、工作目标及实施措施。2015年也明确要求教育部要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从目前进展情况看,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白鹤祥委员建议开展国民金融知识教育,需要包括教育、财政、金融管理部门等不同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合作。在开展国民金融知识教育时,应针对不同年龄人群设计侧重点不同的金融知识课程和读本。如小学阶段,应重点学习基本的金融概念,认知生活中基本的金融现象,初步掌握金融基础知识;中学阶段应结合青少年逐步接触社会生活的特点,重点培养其财务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理财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在大学阶段,应将金融知识课程纳入必修的公共科目,培养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金融理念。

同时,针对我国国民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在金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时应结合现实典型案例,注重讲解投资和风险知识。

文/图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张佳

[责任编辑:杨爽]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