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安口述史:留住难忘的乡村记忆


来源:西安日报

原标题:口述史 留住难忘的乡村记忆在西安周边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从婚丧嫁娶中的礼节到日常生活中的耕作,社火、祭祖、过节的讲究以及走村串乡的补锅、钉碗等民间手艺……让

西安口述史:留住难忘的乡村记忆

补锅是我国农业时期的一个传统行当,看似简单却是个精细活。(首席记者 李明 摄)

原标题:口述史 留住难忘的乡村记忆

在西安周边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从婚丧嫁娶中的礼节到日常生活中的耕作,社火、祭祖、过节的讲究以及走村串乡的补锅、钉碗等民间手艺……让平淡的乡村生活平添了许多热闹,并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烙在了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本这些流行常见于乡村里的民俗文化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好在,老人们的口述史资料,让这些曾经伴随一代代人的乡村文化和民俗得以记载下来,留住难得的乡村记忆。

■记者 雷县鸿

补一个锅有时候要慢慢敲砸一千几百锤,一个婚事历经说媒提亲、三番五次商量才能定下来了,聘礼上世纪80年代讲究“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90年代“四大件”(冰箱、空调、彩电、摩托车)……这些在乡村随处可见的手艺和民俗讲究,看似繁琐,但充分体现了西安乡村生活的真实状况。高涛等高陵区口述史志愿者们走村进户,搜集了大量珍贵的乡村文化口述资料,记录下了人们记忆里的乡村习俗和文化。

补(锅)一个补丁只收两毛钱

生于1936年的徐清陆是高陵鹿苑北街村人,年轻时曾是方圆百里闻名的补锅匠,靠着补锅的手艺,他养活了一家人。10多年前,补锅手艺濒临失传,加之补锅的人越来越少,徐清陆便将补锅工具全部捐给了博物馆,不再从事补锅的营生了。

徐清陆说:“听师傅讲,自从有了铁匠就有了补锅,这是我国农业时期的一个传统行当。补锅看似简单,也算是一门技术,这是个精细活。钻孔、锤敲、锉平,每道工序都讲究稳、准、慢、轻,补一个锅有时候要慢慢敲砸一千几百锤,要慢慢地敲平锉光,最后补好的锅就像新买的一样。”

从20来岁开始学习补锅技艺,补锅成为了徐清陆赖以养家的手艺。随着手艺越来越好,他成了方圆百里闻名的“徐匠人”。“ (上世纪)80年代时,政策放开了,允许人出去单干,我就收拾了一根扁担,挑起工具箱,出门为大家补锅,主要还是挣些钱补贴生计。我有4个儿子,就靠着补锅养大了娃们。过去家家户户都用铁锅,锅烂了庄稼人要买新的不容易,就都等着我补锅。补锅划算,一个铁锅10多元钱,我补一个补丁只收两毛钱。我一天出去能补大大小小近10口锅。”

谈起补锅技术,徐清陆说:“补做饭锅的补丁就是一些我平时收集下来的废旧铁片,我用剪刀把这些铁片剪成椭圆或者圆形,边缘磨光、中间打猫眼。补的时候,先把锅的破洞用锉刀锉平,然后根据锅洞的大小选择比洞稍大一点的两个铁片,锅里和锅背一边一个,再用小铆钉穿过铁片中间的猫眼连接。接好后,用小锤头一下一下、要抻着劲地砸铆钉,等铆钉被锤头打得快要和锅面一样平、又稍微比补丁高一丝的时候,然后上砂纸。用砂纸磨平、磨光,这样一个锅洞就补好了。补丁和铁锅的接合要严密无缝,因为哪怕有一头发丝的缝隙,就会漏水滴水,这样也是失败的。”

婚俗变化见证乡村发展

张炳国1949年生于高陵鹿苑镇张家村,在村里是村民过红白事当仁不让的“大总管”,对高陵区民间的红白事的礼节或讲究十分熟悉,也见证了几十年来这些礼节程序的变化,真实地看到了乡亲们生活发生的变迁。

张炳国说:“过去80年代,碰到红白喜事,待客需要的桌椅板凳碗盘盆筷的,都是主家从村里挨门挨户借来的,酒是买来的散白酒。烟大概两三元的水平。而今过去三十多年,宴席悄然发生了巨变,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元素大量增加。大体上,城市有的,农村也都有了。像设席摆宴,以前以蒸菜为主,有点肉,不多;而肉菜,只在碗盘上面放一层,如肉片,按每席八人计算,放八片。比较特色的就是烧肉下面垫着豆腐、土豆等;后来就逐渐高档起来,有全鸡、鱼和虾等。现在有人开始上鱿鱼,还有更加时尚的烩水果。招待客人用的茶以前以砖茶为主,有人专门烧茶炉子,一壶一壶地烧水沏茶。现在茉莉花茶、陕青茶就多起来了,大家也爱喝。”

“最显眼的变化是,有些新东西大量进入乡村红白事。比如新式饮料与传统的白酒并行,既上啤酒、可乐也上矿泉水;音响与传统吹鼓手并行,请自乐班唱戏和流行歌曲都有。这些都属大多数平头百姓的情形,不是摆阔气耍排场。”

有些传统的习俗也保留下来。比如过事要请一个村里有威望的人担任总管;一个婚事历经说媒提亲、三番五次商量才能定下来了,这也就是常话讲“是媒不是媒,先吃七八回”的缘故。婚事包括定亲、送先天饭(结婚日前一天,由男方前往女方家里送礼肉、莲菜、面馍、葱等)、下聘礼、迎娶(婚日早晨,婚车坐一名族中男孩“压轿”,往女家迎娶)、回门(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需到岳父、丈母娘家,并逐个带礼拜谢女方亲戚)等礼节,很有讲究,也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婚事的重视。

“去年参加了区文化馆组织的口述史志愿者培训,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努力去做。真正深入进去后发现,好多口述史资料征集都是带有抢救性的,有些事情或行当只有那么一两个人知道了解,现在不加以搜集整理,等过上几年老人不在了,就没有人能讲清楚了。”爱好写作的高涛在高陵区工作生活10多年了,也是高陵区一名口述史志愿者,平时利用业余时间按照高陵区文化馆的统一安排采访确定的讲述人,搜集整理口述史资料。“听了徐清陆、张炳国等口述人的讲述后,让我对高陵区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丰富了我的知识,也扩展了我写作的视野和角度,同时也对口述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乡村有丰富的素材可以挖掘,我会坚持做下去。”

[责任编辑:王琳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