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体育改革给群众带来了这些有分量的成果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腰包鼓、文化多、身体棒,体育改革给群众带来了这些“有分量”、“接地气”的成果新华社天津8月29日电(记者 林德韧 张泽伟)“听到这届

原标题:腰包鼓、文化多、身体棒,体育改革给群众带来了这些“有分量”、“接地气”的成果

新华社天津8月29日电(记者 林德韧 张泽伟)“听到这届全运会要恢复航模比赛的消息时,我非常激动,航模运动终于回来了!”曾参加过第七届全运会航模比赛的王云飞,再次回到全运赛场依然是少年般的兴奋。

得益于天津全运会的改革,王云飞和其他8000余名大众选手登上了全运会的最高舞台。“全民参与,共享全运”的理念,体现在全运会从筹办到观赛再到比赛的方方面面,使更多人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风起云涌的体育改革,将大量有分量、接地气的成果呈现在百姓面前,体育走进千家万户,也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产业火了腰包鼓了

2014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王尔斯琼不会想到如今会成为一个跆拳道培训集团的老总,短短3年间,他从单枪匹马独自创业到广布网络迅速发展,如今事业已经囊括了57家道馆,还有在海外扩张的计划。

这位来自黑龙江大庆的“85后”体育创业者说,做跆拳道培训最大的收获,就是帮助青少年们获得了更好的体质、得到更健康的成长。“跆拳道这个市场是个太大的蓝海。”他说。

“火”起来的,又岂止是跆拳道,乘着近年来体育产业迅速发展的东风,足球、篮球、围棋、击剑、健身、游泳等项目的培训市场也快速繁荣了起来。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包括体育培训业在内的体育产业各个领域都迈开了跨越的步伐。

在政策助力、资本助推下,体育产业的从业者们的钱包也渐渐鼓起来。

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全国体育产业专项调查工作,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体育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全年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比2014年增长26.02%,产业增加值比2014年增长35.97%,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4年的0.64%增长至0.8%。

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体育产业的一派欣欣向荣。体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出百花齐放的体育类产品、服务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红利释放给千家万户。

在地属革命老区的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体育+旅游”成为当地扶贫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2014年之前,第三产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比例几乎为零,经过短短几年发展,现已占据近半壁江山。”黄龙县白马滩镇镇长温超颖告诉记者,在发展休闲体育之前,镇上的主导产业只有核桃、花椒等农产品。随着漂流、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相继投入使用,很快就受到游客青睐。“这些项目不仅把镇上的餐饮、住宿带动起来,以前的农产品也变成了旅游特产,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明星近了文化多了

这些年来,北京奥运会击剑冠军仲满一直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类的全民健身活动。2017年8月8日,他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参加了世界行走日活动,与5000多健身爱好者一同进行了健步走。

“这么多年参加了很多跑步、行走、自行车之类的全民健身活动,对于我们来说宣传作用大一点,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仲满说。

当日与仲满一同参加活动的还有奥运冠军李坚柔和周吕鑫,像他们一样与普通百姓“打成一片”的奥运冠军越来越多了,这样“接地气”的体育文化传播方式,也日益成为了体育明星们的“标配”。

体育文化的逐步繁荣,是十八大以来中国体育发展脉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意味着北京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在奥林匹克历史上书写下辉煌的一页。2022年冬奥会,将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更好地传播奥林匹克团结、友谊、和平的宗旨和理念,带动3亿中国人参与冰雪运动,使参与冬季运动变成越来越多民众的生活内容,从而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为推进“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丰富中国体育文化积淀的不仅是冬奥会。2017年年初,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张剑介绍说,2016赛季中超联赛场均上座人数达2.42万人,超过意甲、法甲等知名赛事,位列全球第五,而CBA赛场在2016年也能够每场吸引接近5000名球迷到场观战。人们对于体育的体验方式已不再限于电视机前,而是更多地走进球场,亲身感受体育比赛带来的快乐。

从仰视明星到携手明星,从电视看球到现场看球,从欣赏比赛到亲身参与,在互动与实践中,体育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依靠。

2016年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燃起了无数国人的民族自豪感,32年来,女排精神从未离开。“女排精神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在遇到困难时不放弃。我的责任就是把老女排精神传承下去。”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说。

传承与发扬,以女排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体育文化,也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身体棒了生活好了

49岁的瑞典人马蒂亚斯在中国生活了25年,他亲眼见证了中国“跑马”的发展历程。

“前20年我一直一个人在跑(马拉松)。最近5年,我发现越来越多中国人喜欢长跑,我的伙伴也越来越多,‘跑马’在中国越来越普遍。”马蒂亚斯非常欣赏“全民热跑”的氛围,“马拉松的乐趣在于,大家一起用最简单的形式沟通,我非常享受与中国同伴一起奔跑的过程”。

马蒂亚斯见证了中国马拉松赛事飞速发展的5年,2016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实现井喷式增长,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328场,较2015年的134场增加了近1.5倍,是2011年22场赛事的近15倍。

马拉松迅速升温,是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过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现象,人们从“看体育”到“玩体育”的转变过程,也是对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的亲身践行。

全民健身在过去5年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近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逾1.57平方米。

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提出了“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口号。群众体育项目的加入,更让普通健身爱好者也有了走上全国最高等级的竞技舞台的机会。无论是青年男女,中年大叔,还是大爷大妈,他们在展示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传递着健康生活的理念。

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两份“重量级”文件先后出台,标志着“全民健身”进一步转型升级,“健康中国”展开了新的蓝图。

大街小巷,清晨傍晚,健身的人随处可见,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是健康生活的一张“保险单”,全民健身也必将成为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终究还是需要通过普通人跑的每一步、跳的每一曲、举的每一次哑铃来实现。

体育产业正在经济大格局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体育文化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体育正在给人们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杨爽]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