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陕西袁家村:讲述一个把“生存”过成“生活”的故事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陕西袁家村:讲述一个把“生存”过成“生活”的故事新华网西安10月29日电(汪艳)“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

原标题:陕西袁家村:讲述一个把“生存”过成“生活”的故事

新华网西安10月29日电(汪艳)“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谁能想到这样的表述是形容袁家村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面貌?全村37户人家,不足200口人,400亩耕地分布在弯曲不平的古河道上。10年间换了35任生产队长,村子落后面貌还是不能改变。

而今,走在袁家村石板铺垫的老街上,可以欣赏老艺人的皮影制作,手绘年画;可以进入老作坊,观看榨油酿酒的过程;可以要一壶关中茯茶,聆听悠扬的秦腔古调,或者在艺术长廊与创意青年交流思想。

航拍袁家村一景。(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如今的袁家村俨然已经成为“关中印象体验地”和乡村生活的传奇样板。开设农家乐、小作坊、酒吧等场所的经营者达3000多人;每天游客愈万人,节假日多达五六万乃至十余万,年综合收入达3亿多元。这样的发展让人不禁好奇,是什么造就了袁家村现在的模样?

当袁家村遇上郭裕禄:属于它的春天已经到来

“‘地无三尺平,沙石到处见’,400亩耕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贫瘠地。大家都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直到第36任队长上任,袁家村迎来了它的春天。”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创战说。

袁家村村史馆资料图。郭裕禄书记带领全村上下挖坡填沟,平整土地。

1970年初冬,24岁的郭裕禄出任村第36任队长,此时的袁家村全部集体财产价值5000元,贫困现状格外严峻。为了解决温饱,郭裕禄带领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通过挖坡填沟、平整土地,打井造渠,把村里的坡地、小块地翻了个过儿,变成平展整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粮食产量从1970年的每亩165斤逐年提升到了1650斤,袁家村成为了全省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后,发展村办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成为袁家村发展的主导思想。在郭裕禄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建成了砖瓦窑、水泥预制厂等村办工业企业。而建成投产的村办企业也解决了袁家村及周边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们盖起了楼房,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郭裕禄带领村民们宣战贫困,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那些村领导班子跟村民们一起走过的苦难岁月,一起淌过的艰辛汗水,都成为这个村落厚重的积淀。当袁家村遇上郭裕禄的那一刻,它的春天已经到来。

紧抓关中民俗文化:乡村旅游让袁家村焕发第二春

红红火火的村办企业着实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然而,2000年以后由于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村上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再次陷入困境中。老书记将这个重担交到了新任党支部书记郭占武的手里。”王创战说。

“郭占武书记提出要转型做乡村旅游时,基本上全村人都是持反对意见的!”王创战谈起了袁家村转型之路的艰辛,而袁家村的发展也再次走上新征程。

2007年,袁家村率先提出打造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第一品牌的目标。以村子为载体,以村民为主体,建成民俗浓厚,特色鲜明的“关中印象体验地”。郭占武带领村民转型发展旅游,通过全民参与,袁家村把所有人的利益绑到一块,带动全体村民奔小康。

[责任编辑:王薇]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