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彬州市灯山会:悬崖峭壁上用清油点亮的奇观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原标题:艺术之花绽放三秦悬崖峭壁上用清油点亮的奇观本报记者 杨小玲 文/图每逢佳节,各地的灯光绚丽夺目,吸引着大量游客一饱眼福。其实,早在唐朝,我省就有了原始的“灯光秀”&md

花果山。

灯山会点灯时所用的油灯碗。

原标题:艺术之花绽放三秦

悬崖峭壁上用清油点亮的奇观

本报记者 杨小玲 文/图

每逢佳节,各地的灯光绚丽夺目,吸引着大量游客一饱眼福。其实,早在唐朝,陕西省就有了原始的“灯光秀”——“彬州市灯山会”,这也是目前唯一一处在悬崖峭壁上用清油点灯的世界奇观。5月底,咸阳市彬州市城关街道因“彬州市灯山会”荣获2018—2020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6月5日,记者来到“彬州市灯山会”的举办地花果山,了解这一流传1300多年的民间习俗。 

悬崖峭壁上的灯火奇观

从彬州市市区出发往西5公里,在泾河北岸的城关街道水帘村,有一座山势突兀的红砂岩石崖,石崖也称花果山。6月5日,在彬州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水帘村,见到了这座花果山。 

花果山原名明岨山,早在南北朝时期,因地处交通要道,水帘村村民为躲避战乱,开始在石崖上开凿洞窟,用于居住和储藏粮食。那时的花果山,已经形成了“九曲十八洞”的景观。洞窟上下贯通,山体中空,从外面看像座城堡,因此又称为“水帘石堡”。 

到了唐朝,这些洞窟开始由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人们为了庆祝太平盛世,在百十米高的石崖面上开凿出20厘米深的石灯窝,由石灯窝构成寺院、宝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花果山上有大小不同的石灯窝1700余孔,图案最大者逾45平方米,最小的也有5平方米。元宵之夜,人们点燃放置在石灯窝里的上千盏油灯,远远望去,灿若群星,民间俗称‘点灯山’。这也就是‘彬县灯山会’的由来。”彬州市文化馆副馆长任致远告诉媒体。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山体表面并不规整,但油灯点亮后形成的图案远远望去,却宛如在一个平面上,非常奇特,反映了古人高超的造型技艺。”任致远说。 

灯山会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在花果山山腰仅能容一人通过的洞口处,沿着村民们自制的木梯,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爬,就来到了点灯的崖壁层。在这里,可以近距离看到每孔石灯窝。这些石灯窝开凿得整齐有序。因常年燃灯,石灯窝和崖壁上留下了黑色的印迹。有几孔石灯窝中放置着油灯碗。“现在用的油灯碗是彬州市当地瓷窑在明清至1980年间烧制而成的。到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二,由点灯人取出并逐一摆放在每孔石灯窝中,平时油灯碗就用泥土封存在固定的石窟中。”花果山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春维说。 

花果山自古有稳定的灯山会组织,由村民按照居住顺序轮流组织,全体村民参与,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元宵节庙会期间,水帘村会在全村选出15名点灯人,按照传统礼仪程式和仪轨在山上祭祀,在悬崖峭壁上搭设木架和木梯,用火把点燃放置在露天崖面石灯窝中的油灯,灯火连成线,构成错落有致的图案。据明代《邠州志》记载,“彬县灯山会”在唐朝贞观年间已经兴盛,明朝在原有灯山基础上整修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如今这项民俗成为水帘村村民庆祝元宵节、祈福许愿的一种仪式。 

“上山的男性村民要求从农历正月十二开始斋戒,直到正月十七才能下山。这期间要集体在山上同吃同住。点灯人在山上几天的生活设施、点灯工具全靠人力用绳子拉上去。洗油灯碗、搓灯芯、制火把、添灯油,这些点灯的准备工作也都在山上进行。点灯要在三四米高的木质脚手架上完成,一旦刮风下雪,点灯就非常不易。”李春维感慨地说。 

6月,正午的天气,山洞外骄阳似火,山洞内却是一片清凉。可以想见,寒冬腊月,在山洞内仅靠棉被取暖,度过近一周时间,没有顽强的意志恐怕难以坚持下来。“我们村有1500多名村民,男性有700多名,成年男性几乎都曾上山参加过灯山会。大家都很虔诚,希望通过灯山会来实现心中所愿。”水帘村村民告诉记者。 

用好“非遗名片”带动当地发展

“彬县灯山会”在水帘村村民中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依然是水帘村村民的头等大事,并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彬州市从2005年开始对灯山会进行保护,设立了相对固定的灯山庙会管理委员会。2011年,“彬县灯山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彬县灯山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任致远说:“如今对灯山会的保护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花果山山体的自然形态进行物质形态的保护,另一方面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传承人以及点灯的程式和仪轨进行保护。” 

中国民间艺术协会理事、陕西省政府特聘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傅功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彬州市灯山会”从唐朝流传至今,承载了群众对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美好愿望,并完整保留了大量的古老斋戒祭祀程式和仪轨,对今天研究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彬州市通过‘彬县灯山会’这张‘非遗名片’的带动,对于打响地区知名度、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傅功振说。

[责任编辑:苏茂]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