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

暖“心”闻:脚上沾满泥土 心里装满真情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8-07-09 第期

邢西宁(中)几乎每天都要去养牛场看看,时时关注牛群的状况。

原标题:第一书记风采

脚上沾满泥土,心里装满真情

——记洋县磨子桥镇沙溪村第一书记邢西宁

本报记者 张权伟 文/图

6月14日下午,邢西宁像往常一样走在去汉中市洋县磨子桥镇沙溪村养牛场的路上。这条弯弯的山路以及山腰上的养牛场,邢西宁已经记不清走过多少回了,只记得这山上饲养着几十头牛、住着几户贫困人家。 

“驻村以来,邢书记吃住在村,严守纪律,尽职尽责。现在村里男女老少对他都非常熟悉和信任,把他当成了‘沙溪人’。”沙溪村党支部书记马建民说。 

马建民所说的这位邢书记就是邢西宁,是陕西省公安厅副督察长、督察总队总队长。2017年8月,他主动报名并被组织选派到沙溪村担任第一书记。 

融入当地,走进贫困群众心里

沙溪村位于汉江南岸巴山地带,距离洋县县城大约20公里,是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邢西宁去年8月刚来时,全村479户1636人中在册贫困户58户159人。 

尽管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沙溪村的实际情况还是让邢西宁感到吃惊。他说:“刚来时,村里还有村民住在土坯房中,在地上挖个坑,用吊锅做饭。村里也没啥产业,群众收入很低。” 

摆在眼前的困难并未让邢西宁退缩。从驻村的第一天起,他就顶着烈日走访群众、摸查贫困户情况,想方设法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 

“他是村民的贴心人,没架子、能吃苦,是替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干部。”今年51岁的村民罗安杰对记者说。 

罗安杰家有6亩耕地,在耕地和家中间隔了一条河,每次要去田间耕作都得蹚水过河,稍微重些的农具无法用到耕作中。邢西宁来到沙溪村后,了解到村子里不少人都有和罗安杰一样的情况,他就第一时间协调资金,为村上架起了4座桥。 

发展产业,为村民致富铺路

进入沙溪村的牛棚,一股草料土腥味混合着牛粪味扑面而来。看着牛棚里的50多头牛,邢西宁的心里充满了希望。 

驻村后,经过走访调研,邢西宁发现沙溪村适合发展养牛产业,于是他及时向自己所在单位汇报。在帮扶单位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的帮助支持下,2017年8月,投资29万元的养牛场建了起来。养牛场有了,省公安厅再次支持20万元,洋县通过项目资金又支持了30万元。 

2017年9月,邢西宁联系好养牛专家,带着村干部,开着租来的敞篷大卡车到山西购买了优质品种的肉牛。2017年10月2日,沙溪村养牛合作社正式成立,吸纳了全村49户贫困户参与养殖。贫困户认领牛,每头牛补贴2000元,在养牛场集体寄养,村委会提供技术支持并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喂养,出栏售卖按协议分红。 

“发展养牛产业不容易,牛从山西运过来也有个适应期,这个过程很关键,不敢有丝毫松懈。”邢西宁说。 

和邢西宁一起到沙溪村驻村的另一名干部郝向东说:“由于长期待在养牛场,邢书记身上都有一股牛粪味啦!可就是这股牛粪味拉近了他和群众的距离。” 

真情帮扶,做真正的“沙溪人” 

事实上,养牛只是邢西宁为沙溪村办的诸多实事之一。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目前沙溪村已经形成了以种植元胡、乌药、灵芝菌及养殖羊、鸡为重点的特色支柱产业。 

据邢西宁介绍,现在沙溪村还有50户贫困户,但通过发展产业等措施,预计今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可超过5000元,除政府兜底户16户,其余34户均可高标准脱贫。 

沙溪村委会主任段文祥说:“邢书记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他来了,桥修了,路通了,村卫生室建成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变化可大了。” 

驻村以来,邢西宁像村里的一名普通村民,吃住都在路边的一户农家。因忙于脱贫工作,邢西宁曾连续50多天没有返城回家,母亲八十寿辰时,他还待在村里忙活着。 

6月初,因为好久没见到儿子,邢西宁的母亲不顾路途遥远,从西安颠簸了大半天,来到了沙溪村。邢西宁感动之余,带着母亲在村子走了一圈儿。老人一边看着邢西宁在村上发展的各种产业,一边不断地向遇到的村民打听:“我儿子表现咋样?”村民们爽快地告诉她:“你这儿子太棒了,是党员的楷模!”听到这些,老人满是欣慰。 

记者跟随邢西宁走在沙溪村,路过的每一个人都会热情地招呼邢西宁来自己家中坐坐,而邢西宁也总会走上前去,和他们拉拉家常。 

“来这里快一年了,对沙溪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村民们把我当成‘沙溪人’,说实话我心里真的很骄傲。”邢西宁说。

暖新闻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暖新闻
欢迎投稿:city_sn@ifeng.com

栏目介绍

  • 《暖新闻》是凤凰资讯出品的温情社会新闻栏目,为生命倾注力量,为心灵点盏明灯。

联合共建合作伙伴

  •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