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改革开放40年 10本日记见证半个世纪农村变迁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 可喜变化在身边 10本日记见证半个世纪农村变迁本报记者 秦峰 见习记者 甘泉 文/图小到生活细枝末节,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大荔县安仁镇顾贤村68岁的农民党春长坚持写日记50年,将

7月13日,党春长正在家中写日记。每天坚持写日记已经成为党春长生活的一部分。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 可喜变化在身边 10本日记见证半个世纪农村变迁

本报记者 秦峰 见习记者 甘泉 文/图

小到生活细枝末节,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大荔县安仁镇顾贤村68岁的农民党春长坚持写日记50年,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从1968年起,党春长就开始写日记。从做工粗糙的小册子到装订考究的日记本,党春长写了大小10本,字里行间记录了他的生活变化、居住村庄的变化,也折射出半个世纪以来陕西农村的变化。 

1 做木工活还清70元“巨款”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7月13日,党春长一边翻看日记一边对记者说,1976年,他的小儿子出生不久,原来两间茅草屋实在没法住了,他咬牙加盖了两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建房花了200多元,用工分抵扣完后还欠集体70元。”党春长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这笔沉重的债务让他焦头烂额,他多次在日记中发出感叹:“这笔‘巨款’什么时候才能还完呀!” 

党春长做得一手好木工活儿,那个时候他只能给村集体干,然后由村集体记工分。1978年,政策开始慢慢放宽,他可以外出接活儿,一天挣2元工钱,给集体交上一部分,剩下就是自己的,到年底他不仅还清了70元债务,手头还有了节余,这让他做木工活儿的积极性更高了。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党春长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1981年,顾贤村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这一转变激发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出工不用喊,干活儿不用管,人人拼命干,个个想增产,吃饱不再难。”党春长在日记里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还是“以粮为纲”,像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不允许私人种植。1983年,大荔县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一状况得到改观。“承包8亩地,种植小麦4亩、油菜2亩、棉花2亩。”党春长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实行包产到户那年的生产计划。他回忆说,当时吃饱饭是大事儿,要多种粮油作物。 

20世纪80年代末,党春长决定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我已经存了3000斤小麦,1000斤油。那个时候大荔农民都开始种棉花、西瓜等经济作物,大家放开手从土里刨‘金疙瘩’,人人都争当‘万元户’。”党春长告诉记者。 

靠着做木工活儿和种植棉花、西瓜,10多年时间里党春长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家里相继添置了洗衣机、冰箱、黑白电视机等家电,党春长还花3000元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 

2 终于当上“万元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党春长有了更多“自由时间”,可以四处给人做木工活儿。党春长的日记里显示,那个时候他一年有7个月时间外出做木工活儿。 

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地区百废待兴,在顾贤村,一大半家庭的房子是茅草房,吃饱穿暖成为村民最大的愿望。改革开放后短短几年时间,村民生活有了很大变化,新建房屋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来找党春长做木工活儿。“一天2元钱,一个月下来挣的钱比县长挣得还多。”党春长说,为提高工作效率,他还专门买回一台先进的刨床,带了4个徒弟。 

“改革开放春风劲,国家政策得民心。放下包袱大胆干,争取收入再翻番。”翻开党春长1992年的日记,扉页上的一首打油诗格外醒目。千里之外的那声春雷,已经震撼到这名远在西北的农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春长开始觉得靠做木工活儿挣钱越来越难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房子,购买了做工精美、价格低廉的家具,找我做木工活儿的人越来越少。”市场经济大潮已经冲击到了党春长的生活。“我什么时候能当上‘万元户’?”党春长在日记里这样问自己。 

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大荔县,土地肥沃、水源充足。20世纪90年代,大荔县已经从重要的粮棉产地变成果蔬产地,政府鼓励村民种植经济作物提高收入。谁带回什么果苗、学到什么技术、搭建几亩大棚、挣了多少钱,在党春长的日记里经常被提及。 

1993年,党春长种了4亩“秦冠”苹果,3年后苹果有了收益,挂果当年就卖了1万多元。“我终于成‘万元户’了!”党春长开心地在日记里写道。此后几年,苹果成为他家的“摇钱树”,收入连年增长,每年都能达到万元以上。 

翻看党春长1992年以后的日记,明显感觉到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了。从党春长种的苹果来看,高产的“秦冠”品种被相继换成口感更好的“红富士”“嘎啦”等品种,不光是露天种植,还出现了大棚种植。党春长对自家的家电进行了升级换代,还花了6000多元买了辆三轮摩托车。 

3 种地不缴税国家还给补贴

党春长在村里当会计多年,在改革开放前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记工分,改革开放后则是收农业税。“缴纳农业税487元、特产税382元。”党春长的日记中有这样一笔记录,但是从2006年起,这样的记录消失了。 

“在我国沿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从此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值得农民庆贺的日子。”2006年1月1日,党春长在日记中郑重地写道。 

不仅不用缴税,种地还有补贴。“2005年11月23日,领取补贴款28元。”这是党春长的日记里第一次出现领取农业补贴的记录,到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4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国家在“三农”上的投入让村里的一切都在慢慢发生改变,这些都被党春长写进了日记里。政府投资修建了水塔,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水泥路铺到每户门口,“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成为历史;村里建起了广场,休闲锻炼有了好去处;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村里脑子活泛的人流转土地建起合作社,用上先进的农业技术,种植冬枣、核桃等,打出自己的品牌,收入节节升高。 

“儿子买房给5万元;买电动老年代步车4万元……”党春长在日记中记录的消费金额越来越大。“小儿子通过清华大学培训,顺利拿到结业证;报名参加老年科协活动……”日记中出现的新鲜事儿也越来越多。 

4 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80年代种地是为生存,90年代种地是为生活更好,现在种地是为生活有趣。”党春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党的十八大以后,党春长觉得日子越过越富裕、越过越精彩,他开始注重精神上的富足。 

村民服务中心翻修一新,党员活动有了场地,能定期开展组织生活;村里修建起活动广场,每天在广场上唱歌跳舞的人多了,打牌的人少了;党春长学会了拉二胡和谱曲,他写的一些简单的歌曲和快板书在村民间传唱;农民有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孩子上下学有校车按时接送;扶贫工作队进驻村里,大家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近……党春长在日记中记录着身边的变化。 

村里搞文化建设,修建起书屋和村史馆,党春长动员在外工作的哥哥和弟弟捐赠图书和书法作品,他自己则拿出日记本和保存了几十年的账单票据放在村史馆供人观看,让它们成为“活”的村史,让村民不忘初心、记住乡愁。 

“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是党春长和乡亲们的普遍感受。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6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06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日渐多元化,逐步从物质满足向精神满足转变。 

党春长坚持半个世纪写的日记,不仅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变迁史,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见证。

[责任编辑:冉旭阳]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