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

暖“心”闻:特殊教育老师 以爱之名一起向光而行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8-09-08 第期

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正在上课。    资料图片

原标题:用爱浇灌 静待花开

本报记者 王国星

热爱是教育的基础,奉献是师德的真谛。特殊教育老师用无尽的付出铸就了令人敬仰的师心。 

生于1974年9月的高利华,现任榆林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死心眼”,做起事来完全是个“拼命三郎”。面对着一群特殊的学生,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榆林的特殊教育做好。 

“2007年以前,我一直在榆阳区孟家湾中学任教。2010年8月,我开始担任榆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首任校长。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我的教育生涯会跟一些身体残疾或智力低下的孩子们打交道。”高利华坦言。 

面对全新的业务和特殊的教育对象,他深知不学习难以胜任。于是,他白天忙上课、管理,晚上继续研究特教理论、总结规律,利用休息时间到周边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校长家中登门取经,把全部心思与精力都投入到了特殊教育事业中。 

一扇紧闭的“窗”:“折翼天使”们痛并快乐着

大大的眼睛、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甜美的笑容,眼前这个14岁的女孩杨云(化名)穿着白色T恤和深蓝色背带牛仔裤,亭亭玉立、漂亮又有气质。然而,命运似乎有些捉弄人,她在出生后不久,家人便发现她听不见声音。在无声的世界里,她度过了童年,4年前来到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 

通过手语老师的翻译,记者了解到,刚来的时候,杨云很不适应,经常一个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偷偷掉眼泪。“这些孩子普遍有些敏感,不爱表达。即便孩子们都配备了助听器,可以进行基本的语言沟通,但面对陌生人,他们仍有些胆怯,不习惯开口说话。像杨云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这是他们心里的痛,也是我们老师心里的痛。”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智淑贤告诉记者。 

9月5日,在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虹语班二年级一班的孩子们在休息了片刻后,开始上康复训练课,因为刚刚开学,这堂课也是他们新学期正式上的第一堂课。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去甜甜果园,甜甜果园里有好多水果,有桃子和葡萄,我们去摘一些好吃的水果吧。”课堂上,该班班主任陈莹和这群语言、听力残障的孩子们玩起摘水果游戏。“这个游戏主要是为了引导孩子回答‘我要X个桃子;请你帮我摘X串葡萄’,这样可以引导、训练孩子们根据目标词练习发音。” 

在陈莹的朋友圈,她分享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通往幸福的旅程》,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这里有很多被其他机构拒收的孩子,因为有的孩子即使戴了电子耳蜗,听力恢复状况也还是很差,还有一些多重残疾的孩子,他们不仅听不到,甚至还有脑瘫等情况。我们努力让他们成长,然后融入社会,是他们让我们体会到奉献的意义和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和担当。” 

记者经过该校虹辉班四年级教室的时候,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走进这间视力残障孩子们的教室,该校校长智淑贤正在和孩子们一起给班里的一名同学过生日。 

随着生日蛋糕上的蜡烛一支支被点燃,《生日歌》的旋律也同时响起。孩子们闭上双眼、十指相扣,默默许下美好、纯真的心愿。智淑贤说:“他们虽然看不到,但并不影响他们对美好世界的感受和期待。” 

高利华告诉记者:“上帝关上了这群特殊群体孩子们的一扇拥有健康身体的窗。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够享受到公平、公正、优秀的教育,我们必须要付出超过普通学校老师数十倍的努力和艰辛,用一颗滚烫的爱心为他们打开一扇智慧的门。” 

多扇敞开的“门”:康复、教学、陪伴让梦绽放

“我们学校的听力残障孩子,有的很小,还不懂事。有时候他们会去抓一把别人的助听器,顺手给扔了,这是很大的麻烦。为了防止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基本上会寸步不离地带着他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高利华说。 

在从事特殊教育近8年的时间中,他总是主动走进孩子中间,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各种需求。 

“为了更好地与他们交流,我自学了手语、亲自带班带课;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我也当起了孩子们的保姆和保育员,陪他们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为了帮助孩子们恢复健康,我坚持带他们做‘舌唇操’‘耳穴操’等康复训练。”高利华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声音有些哽咽。“有些孩子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会拉裤子,只要我看到便跑过去给孩子洗手、洗脸、换洗衣服。不仅是我,我们学校的所有老师都是这样做的,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记者在榆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光荣榜上看到一个名字—韩乐乐(化名)。她因为视力残障,且家庭贫困,十几岁还不识字。韩乐乐来到学校后,经过老师们几年的精心照料,通过学习和恢复训练,现在已经脱盲,学会了演奏葫芦丝,还能为语言障碍的同学当手语翻译。“在所有老师的帮扶指导下,我们学校已经有30多位残疾儿童完全能够自食其力,成了能凭借自己能力回报社会的有用之才。”高利华激动地说。 

在周至县楼观台聋哑学校,该校副校长周海艳觉得教育这群特殊的孩子并不容易。尤其是她刚踏上讲台那段时间,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往往手足无措。 

“起初的两年多时光,我就是在上课、备课、帮孩子们康复训练等重复性工作中度过的。我每天早早到校,烧好开水,给孩子们倒进杯子里,等孩子们要喝的时候温度刚好,以防止他们被烫着了,因为他们是一群需要仔细照顾的特殊孩子。在课堂上,一个音、一个字,我都要教几十遍,仔细耐心地看孩子们的口形、纠正他们的发音,一节课下来我常常口干舌燥、身心俱疲,但看到他们一天天地进步,我很感欣慰。”周海艳回忆道。 

像周海艳这样的特殊教育老师有很多,他们常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倾情奉献。记者了解到,从1999年到现在,周至县楼观台聋哑学校已经有280名孩子走上了社会,拥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没有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还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条奉献的路:以爱之名一起向光而行

“说句实在话,当特殊教育教师真的是个辛苦活儿。”高利华告诉记者:“这些年,家人想见我一面都很难,我儿子开玩笑地说见我需要‘预约’。”据他回忆,2016年12月,因为连续工作,身体不堪重负,他突发心脏病,经专家诊断要立即进行手术。尽管手术成功了,但医生建议他至少休息1年,然而2017年2月,他只休息了3个月就再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了。 

“从小我就很想当老师,我上学的时候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我一直希望能当一个让所有的孩子都很开心的老师,那是我的理想。”和高利华一样,有着这个理想的人不止一个。 

9月5日,在西安市莲湖区明慧智障人士阳光家园的教室里,该机构创始人杨明正在组织一场特殊的展览。展览的内容是这里的自闭症儿童的绘画作品和手工艺品,而展览的参观者们是这些自闭症儿童的家人。 

“我们一般不接受现金资助,自闭症儿童最需要的是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理解和陪伴。”杨明表示,“平时我们会陪着他们做游戏,鼓励他们表演舞蹈、唱歌,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孩子们比以前开朗和高兴一些了。” 

杨明告诉记者,自闭症儿童不仅自身不能正常生活,还会给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带来无法估量的痛苦。这个智障人士阳光家园主要是为这些孩子提供康复训练,训练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力、交流能力,让他们能够回归到主流社会。杨明说:“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报名参加我们组织的义工招募活动,他们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这里的孩子,让我们和孩子们共同体会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特殊教育老师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国星

故事一

挫折是他前进的动力

“记得当我第一次满怀憧憬地踏进榆林市特殊教育学校大门时,当我看到身边那一张张因疾病而显得有些呆滞变形的脸、听着他们用含混不清的声音向我问好时,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榆林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利华说,“这里的孩子没有美丽的服饰,没有活泼的举止,更没有动听的童音,他们有的或许只是因疾病影响而不再健全的身体。” 

“无情的现实冲击着我的教育理想,我犹豫了。这真的是我心中向往的校园吗?这就是我要继续工作的地方吗?这一切让我的心凉了一截。”高利华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初登讲台,面对这样一群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的孩子,他更是束手无策。孩子们愣愣地看着他,而他只能靠书写表达简单意思。一节课讲下来,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就连走上讲台前的那份激情也消减了一半。 

回到家,高利华备感挫折,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家人劝他说:“不行咱们换个工作,还是到普通学校去工作吧,这样更能发挥你的特长。” 

朋友也打电话对他说:“你是不是傻?你有那么扎实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不觉得可惜吗?” 

但是,倔强的他却不愿放弃,还想再试试,希望多了解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于是,高利华把委屈化作继续前进的动力,再次迈进了教室的大门。一天天过去了,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心逐渐贴近了。 

如今的高利华已经跟学校里的孩子打成一片,他微笑着表示:“这群残障孩子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与健全人一样拥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样渴望跨越隔阂与人沟通交流,他们更渴望得到亲人、老师的理解、尊重和认可。孩子们总是用形象的比划、夸张的表情、甚至过激的情绪,执着地希望引起我们的注意。当他们得到期待的回应时,便会展露出单纯真挚、发自内心的微笑。” 

故事二

“星星的孩子”在他们眼里最闪亮

有这样一群孩子,人们称他们为“星星的孩子”,医学上他们被称为自闭症儿童。他们在沟通交流方面似乎有着一套不被常人所理解的来自遥远星球的思维模式,好像孤独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记者了解到,西安市莲湖区明慧智障人士阳光家园的成立,源于3个自闭症孩子的家庭。 

2006年,这3个家庭在培养训练自闭症儿童上取得的效果被周围一些亲戚朋友所认可,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家庭都希望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经验。3个家庭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非营利性的特殊教育机构,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有一个交流学习的家园,也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起学习的小伙伴。2009年,明慧阳光家园在西安市莲湖区挂牌成立。 

“我们不期待他们能够恢复到像正常孩子一样,我们只希望这些孩子能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该家园创始人杨明对于家园的目标定位有这样的理解。的确,对于这样一个没有与生俱来的社交能力、没有交流能力、无法用语言和肢体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特殊群体的孩子来说,能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里,特殊教育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整理出了一套方法,并为孩子们制作了专门的教材。绝大多数孩子在家园里生活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已经有很多孩子进入了普通学校学习。 

“刚入普通学校时,他也很不适应,有时上课还会大吵大闹,也没能很好地与同学们融洽相处、正常交流,但我还是‘狠心’将他留下。”该机构创办人之一辛老师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就是自闭症儿童。在送入普通学校后,经过一段时期的适应,虽然孩子上课还不能完全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但他会安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每天晚上孩子会按时洗漱、睡觉,虽然他没有健康的孩子洗得那么利索、干净,但这种洗漱的动作和意识已渐渐成了习惯,这就是一种进步。 

杨明表示:“尽管这些孩子们进入普通学校后,并不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很快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但他们最起码可以与同学们进行简单地交流,可以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在我们眼里,他们就是最闪亮的‘星星的孩子’。”

暖新闻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暖新闻
欢迎投稿:city_sn@ifeng.com

栏目介绍

  • 《暖新闻》是凤凰资讯出品的温情社会新闻栏目,为生命倾注力量,为心灵点盏明灯。

联合共建合作伙伴

  •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