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生活到艺术 陕西散文创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陕西散文作家的创作在全国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是构成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重要力量。

资料图

原标题谛听文学陕西----文化陕西系列报道之散文篇

本报记者 柏桦 通讯员 百川

著名文艺评论家邢小利在一篇文章中说过,陕西的文学有两个传统:一个是源远流长的秦地古代文学传统,另一个是红色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此话基本上比较准确地概括了陕西文学发展历史承继的真实情况。第一个传统对陕西文学特别是散文创作的影响,就是反映客观真实的散文艺术追求,追求具有内在品质的史诗性作品;第二个传统的影响,更多的是自觉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力图反映出时代特质和时代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当下,陕西散文作家的创作在全国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是构成我国当代散文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文学界出现了散文艺术大家以及创作个性鲜明的作家群体。  

从生活到艺术
  陕西散文创作焕发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以李若冰为代表的陕西散文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李若冰延续20世纪50年代他创作《柴达木手记》的道路,再次深入西部柴达木盆地,在戈壁滩上,在胡杨林里,在和石油工人的深入交流中,他进行着清醒的生活与艺术思考。在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西北,李若冰似乎彻底地摆脱了束缚,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如泉水般喷发,创作出了《塔里木书简》等讴歌建设者、表现西部美的篇章。李若冰新时期的散文具备了大家的气象,而且在创作的数量上也是同代作家里较多的,接连出版了《神泉日出》《李若冰散文选》《高原语丝》《满目绿树鲜花》《李若冰散文》以及《李若冰文集》等作品。  

同一时期还涌现出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作家,他们在各自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和诗歌的创作外,还积极参与散文艺术的创作,给读者奉献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动人情愫的散文作品。描写中国农村、农民从贫困走向富裕、走向光明的作家柳青,他的散文作品突出了现实生活和艺术实用的功能。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率先推出的《柳青小说散文集》,以质朴优美的艺术语言、精到的描写和对社会、对人生的透彻认识,再次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以反映壮烈的延安保卫战而闻名的小说家杜鹏程,还著有《杜鹏程散文特写选》《杜鹏程散文选》等。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汇集了王汶石一生创作作品的《王汶石文集》,就在第一卷中收录了他的散文作品。如今,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老一辈作家无私而崇高的艺术情怀。 

术风格千姿百态
 
 奠定中国散文重镇的基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贾平凹、毛琦、刘成章、李天芳、李佩芝、和谷、银笙、匡燮等一批散文家跃上文坛,并为陕西成为中国散文界的重镇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气影响着他们,他们的散文观念也由单一走向多样,创作上也力求具有多变和多样的风格,因而也形成了各自独异的艺术风貌。  

路遥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是《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札记,同时也是新时期20余年来陕西最重要的散文收获之一。在这部长达六七万字的创作随笔中,路遥对当时社会的感知,对当时社会思潮与艺术思潮的剖析,都达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可能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陈忠实在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版之后,几乎把全部的艺术精力放在了散文创作上,相继出版了《告别白鸽》《原下的日子》《我的关中我的原》《我的行走笔记》《白墙无字》等十几部散文集。他的散文与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思潮演变紧密相连,从宏观到微观,抒体验、谈思想,在艺术之路上下求索,具有作家个人的和文学与社会的多方面价值。  

贾平凹创作了数以百万字的散文,出版了几十种散文集,影响比较大的有《月迹》《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等。他的散文无拘无束,随物赋形,灵动自然,语言也独具个性魅力。贾平凹的散文注重于日常生活的挖掘和铺排,尽力把人间的幽默情趣展示出来,反映了人性之美。 

巾帼不让须眉。陕西的女性作家在散文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李天芳是陕西优秀的女性散文作家,散文作品有《种一片太阳花》《延安散记》《山连着山》《南飞燕》等。她的散文思想健康向上,语言清新典雅,继承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的散文审美取向。另一位女性散文作家李佩芝以女性敏锐的心去感知外界事物,所得往往凝聚于文,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感动,著有《今晚如梦》《别说滋味》《家的感觉》等散文作品。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散文理论家柏峰表示:“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刘成章等为代表的这一批成名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家,他们和李若冰等前辈相比,系统地接受了专业的文学教育,无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艺术眼界上,都远比在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丰富和广阔得多。而最能体现他们艺术优势的,是散文创作。因为散文创作不仅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高的艺术识见。不然,散文就写不好。” 

陕西散文的深刻印记
  
批判意识与进取精神并存
 

20世纪90年代后的陕西散文作家队伍,可以用“几树繁红一径深,春风裁剪锦成屏”来形容。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以穆涛、方英文、邢小利、朱鸿、柏峰、史小溪、李汉荣、仵埂、刘炜评为代表的散文家,他们经历了中国社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胸怀更为广阔,眼界更为远大,思想也更为活跃。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多元化的文学审美选择以及价值追求,善于独立思考和理性认识生活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批判意识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对于这一批散文家的风格特点,邢小利认为,方英文的散文长于从小处入手,闲处落笔,在轻松、幽默和风趣中透出智慧,《种瓜得豆》即属此例;朱鸿的散文凝重严肃,望之俨然,由叙写生命体验转入历史探问和地域风物文化考辨,访古问今,是一种学者兼行者的散文,《夹缝中的历史》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柏峰饱读诗书,通晓中外,其散文有着浓郁的书卷气,既有忧时伤世,也有指点江山,气象阔大,这些特点在他的作品《柔软的心灵》《星垂平野阔》《空山新雨后》等集子中一览无遗;仵埂具有思想者的特质,他的散文往往从大处着眼,善于在多维文化视野中考察对象,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深刻的哲理,理性色彩浓厚,其散文集《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值得细读;刘炜评的散文似乎崇尚古文一派,义理、考据、辞章并重,文白皆擅,古雅凝练,他的《半通斋散文选》可以说在陕西散文园地一枝独秀。  

柏峰表示,陕西当代散文,还有一支以大学人文学科教师为主体的写作力量。例如,老学者侯雁北,鲁迅研究和外国文学专家张华,著名学者费秉勋,“特别是以研究唐代文学名扬域内的李浩教授,也在自己的专治之外进行散文写作,出版有《怅望古今》《课比天大》等散文集。他的散文在平缓而闲散的叙事里,容纳了睿智的社会认识与不经意处透露出的深厚的学养,这是学者散文比较高的艺术境界。”  

目前陕西散文界比较活跃的青年作家有邢小俊、王飞、史飞翔、常晓军、杨广虎等,他们犹如朝阳,其写作散文的才气、学识与思想日益积累成熟,他们的坚持定会为陕西散文发展开创辉煌的创作前途。  

陕西的三代作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优秀作家,欣逢盛世,肩负着深重的历史责任和强烈的时代使命,以坚定的信念执着地从事文学事业,使陕西文学出现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景象,就像秦岭郁郁葱葱的林地和关中田野一望无垠怒放的鲜花,珊瑚碧树交枝柯,放射出绚烂的光芒!

[责任编辑:杨志馨]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