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 西安建立“1+N”社会救助体系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原标题: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西安市建立完善“1+N”社会救助体系调查本报记者 康传义 见习记者 白丹民生是社会最暖的底色,社会救助是民生最后的防线。1

原标题: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西安市建立完善“1+N”社会救助体系调查

本报记者 康传义 见习记者 白丹

民生是社会最暖的底色,社会救助是民生最后的防线。

1998年,西安市开始实施城市低保制度。

2005年,西安市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

这些年来,西安市社会救助从单一的低保制度发展为多元的“1+N”社会救助体系;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灾民救济发展到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教育资助制度……

在不断出台各类保障制度的同时,西安市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月105元,提高到66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月9.3元,提高到450元;医疗救助年累计封顶线从6万元提高到15万元;临时救助最高限额由8000元提高到3万元……

日臻完善的救助体系、不断扩大的救助范围、逐年提高的救助水平为西安市困难群众编织起牢固的社会保障网。

告别“碎片化” 发挥救助“叠加效应”

过去,西安市各项救助制度“自成一体”。“碎片化”的救助制度,不仅增加了救助工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更让救助对象难以将各项政策有效叠加,寻求到最大帮助。

“1+N”社会救助体系破解了这一困扰救助工作和救助对象的难题。“1”即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N”即包括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资助、家庭困难中学生资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以及分类施保等制度。

72岁的姚志文,是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道的一名低保户。姚志文患有高血压,妻子视力残疾,儿子失踪未归,孙子、孙女都在上学,全家仅靠儿媳一人挣钱维持生计。

西安市民政局了解到姚志文家庭的情况后,不仅每月给姚志文家庭发放1565元低保金,还发放退伍军人补贴、老龄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此外,姚志文的孙子和孙女每年分别能领1000元午餐补助和2000元生活困难补助。

畅通渠道困难群众“求助有门”

“哪些人可以申请社会救助?”“怎么申请社会救助?”“能不能及时获得救助?”这些都是困难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西安市民政局整合各项救助制度,组建宣讲团进村入户,把惠民政策讲给群众听;同时,通过给群众发放宣传册、张贴政策宣传海报等方式,让社会救助制度深入人心,使群众了解求助方式。

为让更多困难群众可以申请到救助,西安市坚持“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原则,出台专门文件,将离婚丧偶无房困难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村老人等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尤其在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方面,西安市不断扩大救助对象范围,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贫困学生上得起学。

为方便困难群众申请救助,西安市将社会救助服务下沉,在各镇(街道)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对新申请低保等各类救助的困难群众,实行随时受理、及时审核审批,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

为解困难群众燃眉之急,西安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分级审批制度,将临时救助金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道)一级,对急需救助群众实行先救助后审批,并在2018年将审批额度由1000元提高到3000元。

2017年4月,长安区鸣犊街道高寨村低保户高霞的儿子,被诊断为白血病。高昂的治疗费用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长安区民政局了解情况后,立即为高霞家庭办理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1万元。

解急难,纾民忧。各项举措共同发力,使西安市的社会救助之门越开越大、社会救助渠道越拓越宽。

精准定位从“被动核对”到“主动发现”

“如果不是我们村的党支部书记和驻村干部及时救助,我也活不到现在。”长安区五星街办燎原村低保户刘武升感激地说。50多岁的刘武升患有多种疾病,没有子女。2017年年初,燎原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干部在一次入户调查中,遇到刘武升突发肺心病。二人及时采取措施,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使其转危为安。

入户调查、邻里走访等,是定位困难群众的传统方式。近年来,在传统定位方式的基础上,西安市不断创新完善,建立起社会救助的“主动发现”机制。

西安市民政系统一方面在全市开展“大走访”活动,确保不漏保、无错保;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成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打通各行政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与公安、工商、残联、国土、房管、税务等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掌握16类家庭信息,实时精准定位困难群众及其家庭情况,把社会救助及时给到最需要的人。

同时,西安市还在全省率先购买了第三方社会救助服务。2018年8月,西安市民政局与中国人保健康西安分公司签订了《西安市社会救助购买入户调查服务承办合同》。受西安市民政局委托,中国人保健康西安分公司为西安市7个区(县)的特困供养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对象,以及其他需要入户调查的对象,提供入户调查相关服务,并主动摸排符合特困供养、城乡低保等条件的对象。

从传统人工调查到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从被动核对到主动发现,西安市社会救助工作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竭尽全力帮助困难人群过上有尊严、有保障、有盼头的生活。

助力脱贫攻坚“兜底”“预防”两手抓

作为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战中肩负重任。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释放“1+1>2”的效应?

2017年,西安市出台《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将社会救助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衔接。通过核对农村低保户和贫困户具体情况,西安市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户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

在西安市,每一个低保户家里,都有一张“明白卡”,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家庭情况和享受的各项福利政策。这些政策中不仅包括社会救助政策也包括精准扶贫政策。救助与帮扶政策的统筹融合,让社会救助工作更好地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出“兜底”保障作用,也起着“预防”贫困的作用。

2018年2月,周至县马召镇辛口村26岁的村民夏晶晶,因肺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入院治疗。西安市民政局主动上门,为她办理了1万元临时救助,随后又将她纳入低保范围。夏晶晶手术花费90余万元,报销69万元,其中15万元为医疗救助。

在西安市,像夏晶晶一样,遇到突发状况被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的群众越来越多。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政策、一项项制度构成了西安市的一本本“民生账簿”,上面承载的是人民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目前,西安市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正在全面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

[责任编辑:王志成]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