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全省各地兜底脱贫工作亮点纷呈 积累好做法好经验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原标题:全省各地兜底脱贫工作亮点纷呈近年来,全省各地民政系统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和“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坚决落实中央和我省脱

基层民政工作者实地调查走访贫困户。

特困人员接受日常护理。

社会组织为留守儿童送新年红包。

原标题:全省各地兜底脱贫工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全省各地民政系统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和“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坚决落实中央和我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在工作实践中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脱贫攻坚的好做法、好经验,兜底脱贫工作亮点纷呈。

1 西安构建“1+N”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近年来,西安市民政部门着力推进“1+N”新型社会救助体系。“1”即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N”即包括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资助、家庭困难中学生资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以及渐退帮扶、分类施保等制度。

目前,西安市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660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450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6200元至9800元;医疗救助年累计封顶线达到每人15万元,其中救助对象中0岁至14周岁(含)的未成年人,救助比例上浮10%,年累计封顶线达到每人20万元;临时救助年累计封顶线达到每人2万元;教育资助本科给予7000元,大专给予5000元,中专技校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资助;对家庭困难中学生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资助;对困难失能老人每人每月给予260元至390元的护理补贴。

此外,西安市进一步扩大救助保障范围,将月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家庭中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将扶贫办认定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资助范畴;对困难家庭在校高中生给予生活救助,为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发放补贴等,将各类困难群体全部纳入保障救助范围。

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西安市共建成农村敬老院14所,床位2513张,基本形成了以中心敬老院为主、区域敬老院为辅的特困人员供养格局,基本满足特困人员供养需求。2016年以来,西安市共投入1756万元用于社会救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安全设备的配套,不断提升供养服务质量,让特困供养人员生活得更加舒心和安心。

2 宝鸡社会组织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

宝鸡市探索出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365”工作思路,突出“三抓”建机制、实施“六帮”显实效、注重“五推”聚合力,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各展优势、尽智出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积极作用。

突出“三抓”,包括抓力量整合,构建大扶贫格局;抓平台搭建,实施点对点帮扶;抓机制保障,全方位支持扶贫。先后开展“三比一创”和“百家社会组织进百村扶千户”活动,实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帮扶,推动社会扶贫资源配置精准化和使用专业化。

实施“六帮”,通过产业就业帮、项目到户帮、人才智力帮、资金信贷帮、志愿爱心帮、文化扶志帮的形式,全方位推动康复服务、技术指导、公益慈善等脱贫攻坚工作深入进行。

注重“五推”,通过找准需求,推动精准对接;挖除穷根,推动分类施策;购买服务,推动靶向“治疗”;长期帮扶,推动精准脱贫;多力合一,推动重点突破。坚持多点帮扶、多方联手、多端发力,“多对一”集中攻坚,夯实脱贫退出基础。目前,宝鸡市有422个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累计投入款物4010多万元,受益人数4.83万人,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效不断提升。

3 咸阳社会救助标准化创建确保兜底保障精准施策

咸阳市以社会救助标准化创建为切入点,深入调研、了解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群众需求,制定了《咸阳市社会救助标准化镇(办)建设实施方案》和《考核验收标准》,2017年首先在26个镇办开展社会救助标准化创建试点工作,效果显著。今年11月底所有镇办全部完成创建任务,切实发挥民政兜底职能。

今年年初,咸阳市民政局制定下发了创建工作实施细则,确定了“五个一”工作目标,夯实二十项“建设标准”。“五个一”即:每个镇(办)要有一个工作阵地、有一支工作队伍、实行一套申请表册、公开一套工作规范、每个低保(五保)家庭有一本证书(低保证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二十项“建设标准”从组织保障、制度建设和工作实施3方面,对领导机构、工作力量、经费保障、窗口建设、政策宣传等工作进行了规范统一。两年来,市县两级共投入建设经费360多万元,新充实基层兜底保障工作人员187人,目前咸阳市93%的镇办已完成创建任务,有力地提升了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水平,强化了民政兜底保障职能。咸阳市民政局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优秀单位。

社会救助标准化建设实施以来,咸阳市有效保障了45946户134874名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使农村低保更加扎实、精准、公正,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今年已发放农村低保金2.6亿元。医疗救助、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也得到全面落实,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兜底保障工作态势良好。

4 安康着力打造农村特困人员温馨家园

安康市现有农村特困供养人员38818人,占到全省农村特困供养人员近三分之一。现有农村特困供养机构(敬老院)162所,床位15572张,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1017人。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敬老院建设成为安康市兜底脱贫的重要工作之一,安康市着力将敬老院打造成五保老人的温馨家园。

2017年安康市完成了首批10个敬老院的失能半失能医护试点,今年又完成第二批9个敬老院的试点,使集中供养的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得到相应的医疗护理,探索出了集中供养的新模式。同时,很多县区都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招聘失能半失能护理人员,进一步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安康全市敬老院建立了食品留样制度;部分县区为敬老院安装了监控设施;2016年投入消防设施改造资金834万元,购置灭火器、消防栓、烟感报警器、喷淋等消防设备;2017年又投入5422万元,对121所农村敬老院的取暖设施进行了改造,老人们终于用上了暖气,纷纷称赞民政部门为他们办了大好事。

今年,安康市继续开展敬老院标准化示范性创建。启动了《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服务规范》(安康市地方标准)的创制工作,从日常照料、膳食、医疗、心理健康、丧葬服务等方面对敬老院的服务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促使全市敬老院建设和服务管理再上新台阶。

5 榆林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助力精准脱贫

榆林市榆阳区通过创新建立医疗、养老资源统筹利用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医养结合集中供养”试点工作,形成了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运行顺畅的特困人员兜底保障新模式。

目前,榆阳区农村特困人员占在册贫困人口总数的21%,特困人员中失能半失能对象占比为22%。2016年11月开始,榆阳区民政局许可辖区的榆林高新医院设立了全市首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榆阳区老年护理院,并签订收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协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全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依托区老年护理院进行一站式医养服务,使这部分扶贫对象不仅得到了基本的生活照料,还得到了及时可靠的疾病诊疗和逐步康复。在此基础上,榆阳区积极探索将“医养结合”服务扩展至所有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对象,并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了县区级层面的《榆阳区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对象医养结合集中养护管理办法》。

榆林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工作的成功实践,在没有增加政府政策外的财政负担,相关养老和医疗费用完全可控的情况下,彻底破解了失能半失能人群在精准扶贫中的健康养老难题,达到了政府、医养机构、失能半失能人员三方多赢的效果,形成了医疗康复、机构养老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扶贫新模式,为全市兜底脱贫和健康扶贫工作找到了政府向社会主体购买医疗、养老服务的新路径。

6 汉中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显成效

今年以来,汉中市全面启动了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加强低保工作作风建设,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汉中市民政局采取县区参与、镇办为主、村居配合、全面入户的“四级联动”方式开展低保年审核查工作,重点解决“未按户施保”“漏报”问题,集中查处“错保”以及违规享受低保问题,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复审核查后,全市共退出低保对象4966户10488人,新增4093户9253人,有力推动了精准施策脱贫。

在此基础上,汉中市开展了农村低保对象分类施保、渐退帮扶和近亲属低保备案等政策落实排查核对,保障对象死亡月报和家庭状况变化季度报告制度,制定了到户到人的《民政兜底保障资金发放明白卡》,完善分类施保资料台账。排查后,汉中市新增分类施保对象4672人,退出430人。目前分类施保对象共47631人,渐退帮扶对象2602户,实施近亲属低保备案285人。

此外,汉中市民政局通过市政府信息办“一对一”大数据自动比对核对平台,对全市所有城乡低保及农村五保供养人员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进行核对,反馈县区疑似信息2043条,核查退出1545人,退出率为75%。实现了核对机构全建立,核对平台全覆盖,核对方式全自动。同时,坚决查处农村低保工作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7 铜川“救急难”项目为群众解急难

铜川市是全国11个“救急难”综合试点市之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铜川市依托“救急难”四项机制,扎实推进兜底扶贫,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

铜川市充分发挥“救急难”协调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救急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实施教育、住房、就业及其他方面的专项救助。依托“一门受理”机制,在全市38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救急难”服务窗口,统一制作了“救急难”服务标识牌,规范服务流程。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全部纳入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受理,确保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从2015年设立“救急难”服务窗口至今,铜川市累计受理群众急难事项33576件,为符合条件的急难事项实施救助31232件,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急难情形,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此外,铜川市设立了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救助热线,建立了以村(居)委会干部为主体的“救急难”主动发现报告信息员队伍,实现了四级联动,对群众遇到困难和急难事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消除救助盲区。

8 渭南加强村民自治及村务公开助推兜底脱贫

为加强基层管理,提升村民自治及村务公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助力作用,渭南市下发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和在全市脱贫攻坚中规范和加强村务公开的通知。通过三项措施,指导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加大村务公开工作宣传和持续组织开展“村务公开周”活动,对标“制定完善一套群众共同遵循的村规民约”的要求,实现全市村规民约全覆盖、民主协商经常化和村务公开规范化。

目前,渭南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村务公开栏,部分地方还印制了《村务公开报》,就村务、政务、事务、财务集中向村民公开。全市1918个行政村中95%建立了村民会议制度,92%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100%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在今年第十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同时,压茬推进建立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目前,渭南市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建成,村民小组协商事项全面覆盖。以党组织为核心、村级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种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村级农村组织参与农村基层自治活动实现常态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9 延安农村特困供养兜住特困人群

延安市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以敬老院为主体开展特困供养机构建设,共建成运营农村敬老院27所、床位3703张,市级福利机构2所、床位410张。先后建成延川县兜底保障服务中心、冯家坪兜底保障中心,进一步保障兜底对象集中供养。

13个县区中心敬老院全部建立失能半失能特护专区,强化机构护理服务。配备护理设备、呼叫设备、监控系统,并按1∶3的比例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配备全职护理员,聘请医务人员、设立医务室,全天候全方位对他们进行生活照料、娱乐陪护、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疾病诊治、健康护理。

对重症精神障碍特困人员集中收养。由监护人申请,县区民政局核实上报,市民政局入户考察,目前共收养入住361名精神障碍患者。集中收养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者生存状况,缓解了患者家庭负担及监护人的实际困难。

大力发展村级养老服务。依托行政村或自然村建成38个日间照料中心、598个互助幸福院,为6000多名老人搭建互助帮扶、文化娱乐平台,在家门口就能安享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贴心服务,老人幸福感大幅提升。

10 商洛精准认定兜底保障对象

为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商洛市用3年时间开展社会救助规范化镇村创建活动,将社会救助政策落实落细,织牢兜底保障网。商洛市民政局通过抓政策宣传、抓程序规范、抓精准救助、抓监督检查、抓动态管理、抓资金安全等,提高兜底保障精准率,提升群众满意度。商洛坚持“工作机制、职责主体、操作程序”三个规范,实施阳光兜底;确保“培训宣传、季度核查、监督检查、动态管理、资金保障”五个到位,实施精准救助。通过社会救助规范化创建,逐步形成了救助准入的完整链条和程序严谨、真实准确的规范体系,使社会救助助推脱贫攻坚有的放矢,“社保兜底一批”操作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商洛市在全省创新提出兜底对象“户分三类,精准兜底”的方法,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把所有的扶贫项目都无法使其脱贫的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即认定为兜底户。其次,坚持动态管理、应兜尽兜,全面摸清核准贫困户家底。合理界定、分类处置,该纳入兜底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确保精准兜底。最后,分类救助,精准实施兜底措施。在推行“户分三类”的工作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别,实施分类精准救助,确保实现“兜得住、兜得准、兜得实、兜得牢”。

11 杨凌肇事肇祸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实现全覆盖

杨凌示范区着力对肇事肇祸精神残疾人进行集中托养,目前全区累计由民政部门集中托养200余人。

杨凌示范区制定了肇事肇祸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实施办法,建立了民政牵头、残联配合、多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采取“家属自愿、协同配合、费用共担”原则,实现“托养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片”的兜底目标。

杨凌示范区社会事业局根据残联、公安和街办的报告,将符合条件者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与省荣复军人第一医院签订代管服务委托合同、集中托养协议,卫计、人社等相关部门将该医院纳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按照最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执行。

此外,杨凌示范区适时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2017年以来,精准兜底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1577人217.77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501人81.6万元。“两项补贴”实行社会化打卡发放,确保政策落实和工作全覆盖。

[责任编辑:杨志馨]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