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工大8个项目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来源:凤凰网陕西综合

本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对我校长年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努力奉献的嘉奖,也是对我校多年来凝聚教育共识、深化教学改革的充分肯定。

12月28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西北工业大学8项成果荣获第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作为联合完成单位获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一等奖获奖数居于全国第七位,工信部高校之首。

本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对我校长年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努力奉献的嘉奖,也是对我校多年来凝聚教育共识、深化教学改革的充分肯定。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项,是由国务院批准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最高奖,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本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共1297个项目申报,最终评选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项目

 

一等奖:

一流学科支撑,一流教师领航,一流航宇材料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李贺军 张 军 王永欣 李文亚 李克智 耿 林 杨延清 李付国 王锦程 董文强 李金山 苏彦庆 陈忠伟 闫久春

该成果由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共同完成。

在6项国家级与10项省级教学研究与建设项目的支撑下,通过深度科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拓展专业面向、推进国际化办学等方法,提出了“立足学科优势,面向航宇特色,基础实践并重,强化创新发展”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寓教于研、寓学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贯通了“开放共享,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途径。

经过16年的改革、实践与应用,两校材料学院培养了毕业生1万余人,其中42%服务于国防相关单位。50余名毕业生成长为航天领域型号副总师及以上领军人才,40余名毕业生获得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称号。成果已在清华、上海交大、北航等院校推广应用。

一等奖

面向国防重大需求“五维一体”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王海燕 张卫红 李 勇 李春科 晁小荣 郭喜平 李玉龙 林欢欢 李 圣 谢发勤 侯 俊

“五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以培育研究生解决国防重大科技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导向,总结了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五个要素,构建了理想构筑工程、翱翔学术平台、一论三品链路、三创一特平台和多元协同机制五个维度的能力培养抓手,通过铸魂、提素、育能、实战和协同的途径,最终实现培育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目标。

该成果创建了融报国情怀、学术素养、科研创新、工程实践、职业胜任等能力要素为一体的培养新体系;在教学手段上构建了一论三品、三创一特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网络;在机制保障上建立了产学研用+国防多元协同培养新机制。

该成果有效激发了研究生综合潜质,坚定报国信念,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毕业研究生到国防领域就业人数占比年均保持50%以上,涌现出了运-20总师唐长红、探月总师吴伟仁、以-及总师周新民、砺剑尖兵白凌云等一批国防科技领军人才,为国防科技领域及其他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二等奖

创建大学生“系统性实践”模式,培育航天创新人才

成果完成人:周 军 刘莹莹 于晓洲 牟 蕾 郭建国 黄 河 李春科 刘光辉 白 博 李 朋 张佼龙 谭雁英 刘 睿 薛国粮 卢晓东

系统性实践是以具有通用性和可推广性的实用化对象为载体,由大学生和教师联合组成团队,全流程参加复杂系统设计、研制、试验与应用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实际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真实体验实战化科研氛围、切身感受航天工程成败艰辛。精选立方星为系统性实践对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特色鲜明,可真实入轨承担空间应用任务的实践载体。

研制并成功发射3颗大学生卫星,其中“翱翔之星”是世界首颗12 U立方星并创立国际标准,是我国首颗由大学地面站自主测控的卫星;“翱翔一号”卫星是欧盟QB50国际大科学计划卫星,是中国首批通过国际空间站部署的卫星。

2016年“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荣获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

发布“陕西一号”星座计划,将实现对陕西省全境及一带一路全域地区的高频度遥感监测。发布“国际大学生立方星星座深空探索计划”,助力国际大学生和青年学者实现探索宇宙的梦想。

二等奖

聚焦海洋强国战略,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杨益新 宋保维 王惠刚 潘 光 杜向党 张效民 胡海豹 崔荣鑫 姜 军 卓颉 张立川 曹永辉 史文涛 蒲传新 李道江

构建“通识教育,大类培养,个性发展,素养提升”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奠定学生的蓝色海洋报国情怀;采用通识专业协同、兼顾个性发展的大类培养模式,形成了“二个大类、四个专业、九个课程群”的结构,融合综合素养教育与行业特色教育,夯实数理基础、人文基础。

建立“教学名师引领、引智基地支撑”的多级递进式矩阵化课程体系。创建多专业融合、校内外协同的“专业实践训练、学科创新竞赛、行业特色创业”递进式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现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5名,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2门,出版教材、专著46部,建成3个国家级特色或紧缺专业(均为陕西省一流专业),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实现了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互融互通。学生在专业交叉融合、跨文化交流沟通、创新意识和系统性实践等方面能力获得大幅提升。

二等奖

“上天入海、四维融合”,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完成人:余隋怀 陈登凯 苟秉宸 于明玖 初建杰 卢凌舍 王淑侠 吴 通

该成果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牵引、产学研实践平台支撑、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等四个维度集成创新,形成“四维融合”特色教育模式,构建了“课程群+实践平台+团队机制+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该成果整合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重要维度,将设计教育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解决了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工业设计长期缺位的问题;以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为代表的高水平学科引领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上天入海”特色鲜明,既解决了重大科技工程的复杂设计需求,同时提升了工业设计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建立国际联合设计创新实验室,引进和培育国际化师资,推行双向的国际化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团队设计能力。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提升学生设计工程实践能力。建立“资源共享型”团队管理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成果实质性提高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起到引领作用,受到众多高校学习借鉴,同行专家与用人企业高度评价,被誉为“上天入海”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等奖

校企全过程深度融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郑江滨、樊晓桠、李 辉、刘志强、马春燕、蔡康英、郑炜、周 玲

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全方位深度融合,解决校企供需有机对接共性问题,建构了校企全过程深度融合的“4+2+1”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校企全过程深度融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成果。

构建“课程建设合作型、创新技术带动型、综合工程体验型和企业项目协同型”4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的校企融合。

建设由高校主导,融入企业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俱乐部,构成“校内工场”;建设由企业主导,融入学校师资和教学内容的实训基地和毕设基地,构成“校外工厂”。这两类校企共建平台是实践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通过学校教师进企业融合创新、企业专家进高校融合教学等方法,打造一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掌握先进理论和技术、深谙行业发展的校企联合教师队伍,形成校企共赢机制,将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促进企业需求侧和学校供给侧要素的对接。

供稿:西北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满政达]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