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钢结构教授的家国情怀——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郝际平


来源:凤凰网陕西综合

2018年2月,西安市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碑林区紧抓这一历史发展契机,努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打造西安千亿级实力城区。

2018年2月,西安市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碑林区紧抓这一历史发展契机,努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打造西安千亿级实力城区。

这是一次全方位、全行业、全体系的综合实力的拔高和超越,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竞跑和冲刺,也是各界名角、行业翘楚凸显和领跑的绝佳时机。

碑林区作为西安的“心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为了宣传报道碑林区文化、教育、科研及企业管理等领域名人的先进事迹和卓越贡献,更好发挥他们时代标杆和排头兵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名人效应,努力营造尊重名人、学习名人、争做业界翘楚的浓厚氛围,近期,区委宣传部牵头将全区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和文化名人、企业精英进行了梳理,并组织作家采访撰稿。

从即日起,开辟《碑林名人》专栏,全面报道各个领域、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人士的模范事迹和突出贡献,从而激发全区上下学习楷模、争做行业标兵、“碑林铁军”的热情和激情,为碑林区实现“追赶超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做出积极贡献。

郝际平

郝际平:男,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陕西省教学名师,国家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土木工程)成员,中国力学学会高级会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结构工程(钢结构)及工程力学的研究与教学。承担和完成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13115”重大项目及多项目省、厅局及横向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2项,实用授权新型专利177项;主持研发了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低、多层冷弯薄壁-喷涂式石膏基砂浆墙体建筑体系成套技术及原竹结构建筑体系。在《Journ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Thin-Walled Structures》《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学报》等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EI、SCI收录50余篇,编著出版著作6部。作为主要参编人,参加编写国家《钢结构规范》、国家《冷弯型钢规范》等规范。2005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两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

“如果不是遇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可能就成为了一位地道的农民。”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际平在谈及40年来令自己最感动的事时如是说。

生长在西安干部家庭的郝际平,在中学毕业的当年,由于体检表辩色一栏的“色盲”二字,使他深感无望读大学。然而命运却旋即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幸运地参加了文革后的首次高考。在尚不知高考结果的情况下,本着早下乡早出来的想法,他在高考后做出了选择,还是到乾县农村下乡插队。至今郝际平仍清楚地记得,他去村里报到的那天是1977年12月31日,而在1978年1月5日就接到了西安公路学院(现名长安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入学通知书。在旧年底新年初的一周之内,郝际平从城里人变成了农民,又从农民变为了城里人。

忆往昔,看今朝,郝际平激情满怀:“正是这一段经历,让我非常珍惜后来的每个机会,包括当下,我一直很努力。”的确,作为高校教师,他爱生如子,春风化雨,诲人不倦;作为科研工作者,他立足前沿,志存高远,锲而不舍;作为政协委员,他建言献策,关注民生,心系天下。多年的历练,已经造就了郝际平在教育教学圈、科学研究圈和服务社会圈之间娴熟切换角色的本领。

诲人不倦的师者

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的行政楼到北院的实验室、教学楼,有一段郝际平经常往返的短暂的路程。每一次走过,都会令郝际平产生极其强烈的感受:

“浸入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看见充满朝气的学生们,每天感觉浑身都被不断注入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他们的学习进步,也促使我时刻更不敢懈怠!”

从教30余载,郝际平始终没有离开讲台。作为一名校级领导,身兼众多社会和学术职务的他,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以他为负责人的教学团队承担的《钢结构》课程,2007年就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虽然《钢结构》课程理论性强,计算多,内容枯燥,但很多学生却以能够听到他的课程为荣,“是一种享受”——是学生的共识。因为他的授课风格生动、活泼、有趣,深受学生们欢迎,多次在评教中获得第一名。

目前,他指导毕业和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有130人,为我国结构工程,尤其是钢结构领域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相关专业技术、工程领域,并频频向母校和老师传来捷报。

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再到留校任教,曾经师从郝先生十多年的该校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钟炜辉说:“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技研究,我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四个字——认真、正直。”而这也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心声。

正是凭着一股认真劲儿,郝际平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陕西省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并主持了国家级精品课程、陕西省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成果卓著。

每当提及这些成绩,郝际平总会深情地回忆起他的老师——中国钢结构奠基人、“中国钢结构领域开拓者”之一、著名教授陈绍蕃先生。

陈绍蕃先生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郝际平,并成为其始终学习的楷模。而郝际平的认真和正直,也成为他关爱学生的“密匙”,始终影响着他教过的一届又一届学生。

立足前沿的研究者

30多年来,郝际平在结构工程、工程力学领域,特别是在钢结构方向教学、科研和设计应用中屡屡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有这样几个令人暗自称奇的数据:

2015年9月到2018年8月,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累计完成中国发明专利34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109项,在《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钢结构》等行业中文核心报刊发表理论文章18篇。三年,1095天,郝际平完成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理论研究成果共计161项,平均每一个星期就有一项科研成果。

2015年9月之前,他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纵向课题25项、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研究论文3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1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科研的目的一定是立足行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郝际平这样强调,也是这样做的。他首次提出了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成功解决了国产Q460高强角钢在输电铁塔中应用的关键问题;在国内首次提出并研究了空间整体一次成型网壳技术;对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进行了研究并在重大工程中加以应用。他的部分研究成果直接被《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和《拱形钢结构技术规程》JGJ/T 249等多部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吸收和采纳。

作为《现代钢结构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的主要参与人,他提出的许多创新性理论和方法,为钢结构稳定性关键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拱形钢结构技术规程》JGJ/T 249和《钢管结构技术规程》CECS 280制定的重要依据。该成果还直接应用在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广州新电视塔、昆明世纪广场、成都达成大厦、南通体育会展中心等项目的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017年5月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成功首飞。在这架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制造”大飞机背后,也凝聚着郝际平的心血和智慧。其中,郝际平教授团队完成了大飞机一体化加载框架及相关附属设施(检查维护平台、油路线槽系统支架等)的设计和优化工作,对钢结构加载框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针对薄弱环节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措施,并解决了后续生产和安装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大飞机整机荷载实验提供了一个综合支持平台,以实际行动助力大飞机起航。

郝际平是如何取得这么多的丰硕成果呢?他微微一笑,说出了两个字“热爱”。他说:“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所在的学校、我的学生,热爱所从事的专业技术教学和科学研究。”

郝际平提及这么一件事情。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博士论文中需要一个实验,实验试件是焊接钢板梁柱。实验室没有试件,他费尽周折,在西安东郊胡家庙的一家企业找到了自己所需的试件。为了节约每一分经费,把钱用在刀刃上,他借了一辆三轮车,自己骑车到这家企业的车间去装运试件。每一个试件重达一二百公斤,每一车所装运的试件重量达一吨多,而途中还必须穿越火车桥下的隧道爬一面坡,他舍不得花零钱请帮工,便硬撑着一步步把车拉上坡顶。如此,多次往返,每一个来回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他坚持用人力将一根根试件拉回学校试验室,充满艰难而高质量完成了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博士论文《钢结构在对称循环荷载作用下响应的实验研究》填补了国内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1993年郝际平被破格评为副教授,次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5月,获得结构工程博士学位;1996年获“首届陕西青年科技奖”提名奖;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站在建大北院当今国内一流的实验室,郝际平情不自禁地和学生分享了这一段往事和经历,目的在于鞭策他的学生们要珍惜机会,努力奋进,不断进步。

“我没有什么大道理,也不想教育你们必须树立什么宏大的人生理想,但是必须要求你们要好好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在岗位上能够胜任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用你们的双手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这是他教育学生的家常话,也是他面对科研的平常心。

心系天下的担当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老师们总喜欢向郝际平提供意见,委托他把意见带到北京去。郝际平也特别留意通过学校统战部、校办、社区等征集社情民意、征集提案。

2017年,郝际平再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界别从十二届的教育界换到了十三届的民盟届。郝际平说:“委员应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广泛的调研,不能只从个人的角度来写提案,而要关注社情民意,要听老百姓的呼声,同时结合自身工作领域中的体会,收集整理信息写出提案。”

郝际平对自己的履职要求是“不调研不发言”。通过充分调研,听取基层声音,他努力让提案丰满充盈,让建议有理有据。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会议上,针对绿色建筑、钢结构产业、高考招生、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等问题,郝际平提交了47个提案。其中,郝际平调研完成的《关于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对研究生招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在目前全国统一考试模式下,表现出鲜明的“统”“大”“繁”特征,过于刚性的人才选拔机制,不利于高校选拔富有创新综合素质潜能的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呼吁改革研究生招生办法,取消全国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施行申请考核制下的高校自主招生。该提案经盟省委、民盟中央编报,提交全国政协会议,被评为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

从2013年起,郝际平每年的提案都涉及到“钢结构”,最终于2016年被李克强总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

在郝际平看来,作为绿色建筑的代表,钢结构建筑凭借其轻质高强以及干式施工、快速装配等优势,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工程质量,实施绿色施工,还可以增强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再加之钢结构本身可循环利用,钢材拆除后可另作他用或回炉再炼,符合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要求。从最开始的以一人之力奔走呼吁,到现在已初步形成了推动行业进步的巨大力量,令郝际平兴奋不已,备受鼓舞。

2015年2月,在即将赴京参加全国“两会”之际,郝际平随驻陕全国政协委员召集人、省政协主席马中平视察了西咸新区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及我省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3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带着前期调研的数据和思考,郝际平提交五件提案并被受理。同年5月,随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专题调研组在陕西调研;9月,随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在吉林省就“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专题进行调研。

基于前期的充分调研、分析和论证,2015和2016年,郝际平两次参加了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并就“高度重视西部高校发展,科学构建高等教育体系”和“建设工程质量问题与对策”阐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同志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对此,郝际平这样说道:“我是人民选出的代表,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提案都必须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力所能及的对百姓的仁爱。”

“面对未来,还有什么理想或寄语?”

郝际平回答:“希望学生热爱所学,在专业技术上有所建树,并希望他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够秉持认真、正直。同时,如果在提到他们的老师时,能够勇敢说出我的名字而不感到蒙羞,就心满意足了。希望我做的科研能够有益于社会,在推动社会进步上有那么一点点贡献。希望我替百姓发出的呼声能产生一定影响,以我之身,成就百姓期望。”

这,就是郝际平——一位关爱学生、热爱工作、仁爱百姓的当代教育楷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钢结构30年杰出贡献人物等荣誉获得者,被学生和同事们尊敬为“先生”的教授。

供稿方:碑林区政府

[责任编辑:侯蒙蒙]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