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巨大鼓皮上反复踩踏跳舞?在世界遗产小雁塔听王智解读非遗“缯鼓”


来源:凤凰网陕西综合

有一种最古老的手艺叫“缯鼓”,百年一见的“活化石”新年亮相小雁塔

人们都见过打鼓,但是很少有人见过“臭皮匠”制鼓,尤其见到缯鼓的人更少。在一张巨大的鼓皮上反复踩踏跳舞?这不是春晚上的黄豆豆,而是鼓匠张东勤和儿子张建勋在世界遗产小雁塔的鼓楼里为新年祈福正在缯鼓。

缯鼓,是一项技艺的专有名词,也叫踩鼓、禳皮。缯作名词用泛指丝织品,在这里当动词用,指皮革被反复拉展绷紧的过程。缯鼓,是一项久违的古老技艺,是百年一见的“活化石”。

非遗专家王智(右)与传承人介绍传统缯鼓

新年来临之际,鄠邑区秦镇缯鼓非遗传承人——77岁的“臭皮匠”张东勤带着家人和徒弟们,走进了世界遗产小雁塔下的西安博物院的鼓楼里。为了赶在正月初一,在小雁塔荐福文化大庙会上能够钟鼓齐鸣、祈福中华,敲响西安年最中国的鼓声,正在小雁塔的鼓楼里缯鼓,为此,他们已经忙碌了一周。选皮、泡皮、上架子做准备,这可是一面巨大的鼓,堪称鼓王,高两米、直径近两米,只有这样巨大的鼓才堪与著名的雁塔晨钟的八千多公斤的古钟相配。著名非遗专家、被誉为“非遗搜索引擎”的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也站在高高的、薄薄的牛皮鼓面上,和传承人共同解读新年鼓文化。

非遗传承人在小雁塔鼓楼演示传统缯鼓(王智供图)

今年正月初一,千年皇寺,世界遗产小雁塔里的中国鼓王与中国钟王将钟鼓齐鸣,发出“西安年·最中国”的最悠远,最震感,最洪亮,最神圣的新年祈福之音。

溯源八音之首——鼓文化

鼓之舞之,世界各地都有古老的鼓的文化。自古以来,鼓的种类也很多,有石鼓、陶鼓、木鼓、铜鼓、革鼓等等;鼓的形制也很多,有单面鼓、双面鼓、蜂腰鼓、盾鼓等等,鼓的打发也很多,全国著名的鼓舞也很多,如埃塞腰鼓、韩城行鼓、苗族四方鼓、洛川蹩鼓、咸阳牛拉鼓、临潼十面锣鼓、秦汉战鼓等等,对于鼓不仅仅当成一件能发声的乐器看。

民间鼓舞队伍(王智供图)

鼓的声音在古代是人工能制造出的最大的声音,中国神话传说里天地之间自然发出的最大的声音是雷声,雷声就是天神雷公击鼓的声音。鼓是年节文化的神圣符号,鼓是人类精、气、神的象征。

鼓声是天籁之音,鼓声,是人与天地对话的工具,周代八音“金、石、丝、竹、土、革、木、匏”,鼓为八音之首。远古时代以来,鼓用于礼乐、祭祀、战争、报时、报警等国之大事,甚至击鼓鸣冤都有专门的鼓,鼓的文化是最古老的文化,博大无比。

王智在民间走访了解鼓文化(王智供图)

常年行走于乡野,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抢救非遗的王智介绍,盛大的年节文化离不开鼓。民间村社祈年、庆丰收,迎神报赛、接城隍,祈雨止晴耍社火,都离不开鼓,村村都有盛大的鼓舞队伍,关中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非常悠久的锣鼓文化传统,每个村子都有一套锣鼓家伙。民谚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敲锣打鼓”,关中人把锣鼓不叫锣鼓而叫“家伙”,是说一个村庄连“家伙”都敲不响,这个村子就没有精、气、神,就抬不起头来。锣鼓,一面鼓中包含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晨钟暮鼓,凡寺皆有,钟鼓齐鸣祈福新年。雁塔晨钟,钟中重器;雁塔暮鼓,鼓中王者。什么样的鼓声才配得上著名的雁塔晨钟的钟声?当8000公斤的金代大钟,遇上高两米、直径两米的巨鼓,古人讲究琴瑟和鸣,也讲究钟鼓和鸣。只有这样巨大的鼓才能匹配这样巨大的钟,只有这样巨大的鼓声才配得上那样悠远洪亮的钟声。

“臭皮匠”的手艺要“三硬”

俗话说“臭皮匠”,古有铁匠、木匠、皮匠、石匠、纸匠、烧坊匠等十大匠行,皮匠是古来十大匠作行业,最脏、最累、最臭,还最复杂。

蒙这样大的鼓,要两张长、宽均超过两米的整张牛皮,而且是净皮面积。张东勤说,这样巨大的鼓皮需要两头700斤以上健壮的的乳牛,取皮后才可以蒙皮。用皮匠的行话说,皮“不能带浅”,意为皮最薄的地方不能要。越是巨大的鼓对蒙皮韧性的要求越强。

关中的黄牛皮最适合蒙鼓面。秦川牛皮质量最好,而且乳牛皮好,又薄又均匀,公牛皮太硬太厚。但秦川黄牛缺点是体量小,南方水牛虽然体大,却不如秦川黄牛皮韧性好。

民间手艺人固定鼓皮(王智供图)

张东勤做了了一辈子鼓,每年做的鼓不下两百面,数也数不清。但是,缯这样巨大的鼓,也是人生第一次,能够做这样巨大的鼓,也是一个皮匠的荣幸。张老戏说,若不是像荐福寺这样历史悠久的皇家寺院,也不可能、也不敢做这样规格、形制都堪称极品的神圣的、巨大的钟与鼓。

他介绍,缯鼓,原来是在专用缯鼓架子上,拿木楔子上皮,这回因为场地有限,无法使用木楔子上皮方法,他使用了多个千斤顶辅助拉伸鼓耳子。人站在巨大的鼓面上,用人自身的力量拉展鼓皮叫踩鼓,也叫穰鼓,一个“穰”字就有了神圣感。他不是简单地踩,就如同鄠邑区传统的婚礼上,入洞房前,新郎在火炕的四角踩床叫禳床一样。

看似鼓皮很薄,老张说,4个人踩上去都没有问题,这样的鼓皮才是最好的。这样的鼓要最好的鼓皮蒙鼓,最好的桑木制作鼓腔,当然还要最好、最传统、最、最精湛的缯鼓技艺才行。

用泡钉固定鼓边上的鼓皮(王智供图)

在反复踩鼓、晾晒多次后,才是用泡钉固定鼓边上的鼓皮。钉皮子的小件配料是镀铜的小泡钉,泡钉按照圆周周长在鼓边按照三公分一个固定,按照半径的平方乘上圆周率,得出鼓的周长是6.28米,每一圈要钉200泡钉,而且上下鼓边都钉四圈泡钉来固定鼓皮,这样算下来整个鼓就要钉1600个以上的泡钉,还不算鼓梆子上钉的装饰用的鼓花子。过去钉鼓使用的是古老的木钉子,或者是竹钉子,竹子被削成四方八楞钉,后来还有铁匠打的铁盖盖钉子,或者黄铜泡钉,现在都用泡钉了。

张东勤说,这一行口诀是手艺要“三硬”:皮子要硬、楔子要硬,绳子要硬。总之,手要硬,心要细。

[责任编辑:张安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