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白鹿原上老夫妻 制作竹篾子灯笼 半个多世纪


来源:西安晚报

说起竹篾子灯笼,就不能不提起西安白鹿原孙家沟的灯笼制作老艺人——年逾七旬的王学坤和张淑雅夫妇。

如今,王学坤还是坚持每年制作竹篾子灯笼,他希望能把这项手艺教给更多的人。

王学坤和老伴一起制作竹篾子灯笼

原标题:白鹿原上老夫妻

制作竹篾子灯笼半个多世纪

“年头大红灯笼高高挂,年宵社火孩童灯谜耍。大妈四季双手竹篾划,千家万户迎春笑哈哈。”说起竹篾子灯笼,就不能不提起西安白鹿原孙家沟远近闻名的灯笼制作老艺人——年逾七旬的王学坤和张淑雅夫妇。5月17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两位老人的“灯笼屋”。

陕西的灯笼文化浓厚久远

火葫芦灯、宫灯、星星灯、花瓶灯……走进院子,张淑雅正坐在各式灯笼架堆里盘篾踏底子,王学坤坐在树荫下磨篾刀。王学坤说记者来得巧,他正准备开工划蔑子。采访在老两口忙碌的手眼配合中开始,“刷刷、刷刷”,伴着规律的节奏声,随着老人的回忆,我们重回了老人与竹篾编织的六十年时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的灯笼文化浓厚久远,“外甥打灯笼——照旧(找舅)”这句歇后语就源于陕西民间风俗。每逢正月里,舅舅要给外甥送灯笼,这是讲究。过年家家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表示喜庆吉祥,灯笼的需求量很大。

白鹿原上依山傍水,气候凉爽,适合竹子生长。前些年,鲸鱼沟畔的村民就地取材,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做灯笼,后来很多村民以编织灯笼为生,那时候竹篾子灯笼相当畅销。“竹篾子灯笼在我们小时候很常见,我就是看着爷爷和爸爸做,看得多了,自己也就会了。五六岁时,我就能自己编小灯笼了。” 王学坤说。

父传子,子又传子。王学坤说他是家族竹篾子编织手艺的第三代传人。“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做,各式各样的。图个喜庆,也好看。”王学坤说,他打小就爱这些,“后来一个灯笼能卖两毛钱,我也靠卖灯笼贴补家里。”能一边做喜欢的灯笼,还能赚些小钱,王学坤说那时候尽管有时一编就编一天,他也不觉得累。

一个个火红的竹篾子灯笼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还带来美好的祝福。上世纪80年代后期,鲸鱼沟旅游业逐渐发展壮大,沟内竹子也被保护起来,严禁砍伐,再加之竹制品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竹篾编织这一行业才逐渐走向衰落。

竹篾子灯笼编织工艺复杂

白鹿原竹篾子灯笼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其灯笼编织工艺复杂,手法讲究。制作工艺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篾、划篾以及编织、收口、烘烤、滚糨、糊纸等14道工序。其中破篾、起篾、划篾最见功夫。

“一张选好的竹皮要均匀地‘片’成四份备用,这叫划篾。”王学坤说,划篾讲究眼到手到,还要加上嘴巴的配合。轻重缓急要拿捏得当,稍不留神出现偏差,就浪费了材料。篾刀下手要又稳又快,然后用牙咬住划开的竹篾,用力均匀地将竹篾扯下去,“嘶”的一声,瞬间扯出4根如同细挂面一般的篾丝,这才算是完成一道工序。

长年累月,王学坤的手积了一层厚厚的茧子。“小时候总划破手,现在长了老茧,再划到手就不疼了。”王学坤笑着说。盘篾踏底子、分篾、编织等工序多由妇女、老人完成,这其中又以收口最难。熟练的艺人收口均匀规整,灯笼也就圆润饱满。王学坤的老伴张淑雅就是这其中的能手。

“我今年七十五岁,配合他盘篾踏底子有几十年了。这东西讲究个细心,是个巧活儿也是个慢活儿。抓得松紧、使劲大小、空子的宽窄,全凭眼睛看凭手量。”张淑雅一手抓着灯笼口固定,另一只手上上下下地拨弄着,将左右穿插的竹片交叉捆紧。编好的灯笼滚糨糊贴红纸,再插上提竿,一个古朴的红灯笼就做成了。

“这手艺当时全村女人几乎都会,但现在就剩下不到二十个人了。”张淑雅有些惆怅。曾经盛极一时的红火手艺,如今全村会的也只不过十来位老人。孙家沟村也成了目前全省唯一一个还流传竹篾子灯笼制作技艺的村子。

想把这项手艺教给更多的人

竹篾子灯笼编织是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象征,其编织工艺和圆润的造型充分反映了关中地区群众的创造智慧,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目前,狄寨街的竹篾子灯笼编织受到原料缺乏、制作工艺繁复、不易掌握等因素限制,多以家族形式传承,规模小难成气候。

“政府要是不挖掘,这个技艺早就失传了。”说到竹篾子灯笼编织申遗,离不开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张淑雅说,王智到处给人宣传讲课,四处走了好几年,把竹篾子灯笼带红火了。“政策好了,人有心情做灯笼了,慢慢地就都变好了”。

“现在年轻人多半没见过这个,大家买回去图个新鲜。我们做竹篾子灯笼大半辈子了,手艺丢不掉,也不能丢掉。”一个分篾子,一个编灯笼,王学坤、张淑雅夫妇在竹篾子灯笼编织这条路上,相互搀扶着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竹篾子灯笼有着一定的商业市场。编织的灯笼除富平、临潼一带商贩直接订购外,还销往外埠。面对传统技艺普遍存在的传承困境,王学坤却自豪地说:“至少目前家里孩子们都会,两个儿子、三个侄子都在做这个。虽然孩子们不以这门手艺为生,但不能不会。不只是他们,以后孙子也得学。”

在西安市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努力下,王学坤现已被评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淑雅还被授予“西安市妇女手工艺能手”以及“西安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等荣誉称号。“灯笼编了一辈子,现在一天不编反倒觉得空落落的。趁还能动弹的时候多做多教,我们也想把竹篾子灯笼这项老手艺教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知道。”王学坤说。

文/记者王江黎 图/记者翟小雪

[责任编辑:冉旭阳]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