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陕西保护文物推动“一带一路”交流互鉴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5年来,我省认真践行国际承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遗产点保护管理,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原标题:保护文物推动“一带一路”交流互鉴——写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申遗成功5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郭青

7处丝绸之路遗产点、50多项保护维修展示工程;

出入境展览45次,陕西“文物名片”闪亮世界;

15处历史遗迹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赴中亚国家开展考古工作,跨国协作揭示保护丝绸之路遗迹;

……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审议通过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包括陕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佛寺石窟、张骞墓7处遗产点在内的33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陕西27年来没有新增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是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

5年来,我省认真践行国际承诺,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遗产点保护管理,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丝绸之路遗产点已成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典范,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力量。

向世界展示全面真实的丝绸之路起点

5年来,在坚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我省7处遗产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已经完成大雁塔1—6层塔檐养护工程,小雁塔白衣阁屋角维修工程、慈氏阁保护维修,开展兴教寺塔和张骞墓本体保护等50多项保护工程。文化遗产点保护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大佛寺石窟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原名庆寿寺,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中重要的遗产点,2015—2017年,我省文物保护机构开展大佛寺石窟大佛窟渗水治理、明镜台加固维修、丈八佛窟檐保护等多项工程,让这处有着千年以上历史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按照落实《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对关于遗产监测的相关要求,5年来,我省境内各遗产点结合自身需求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测工作制度和监测平台,对本体保护、文物环境、遗产安全、影响因素、管理保障、开发压力、环境压力等内容进行监测。对小雁塔、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采用远程数据传输等技术进行监测;对兴教寺塔塔体及地面,采用地波监测技术进行监测;大雁塔文管所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加强对大雁塔四层变形位移部位监测,完成了1:500数字化测绘。这些监测工作的开展为遗产地的科学管理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我省实施了汉未央宫遗址直城门内大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32处、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区丹凤门遗址加固工程等多项保护和展示工程,向世界展示陕西全面真实的丝绸之路起点。

着眼遗产价值阐释惠及社会民生

根据“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部分展示标识系统指导意见”,“申遗”成功5年来,我省境内各遗产点更新了展示标识,完善了展示阐释系统,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实施遗产区标识牌的维护更换,更换了长乐宫4、5、6号建筑遗址的标识系统;依据考古资料,对大明宫遗址的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实施地表模拟展示;完善了大雁塔网站建设。这些遗产展示阐释工作的开展,拉近了公众与遗产点之间的距离。

在不断探索的同时,我省各遗产点运用多维宣传平台,增强遗产点的对外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张骞墓以申遗为契机,提升周边环境,建设以张骞与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博物馆,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改造,成为我国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的典范。

让历史文明的根脉成为交流与互鉴的纽带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申遗成功5年来,我省文物系统联合相关单位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文物交流、考古发掘、科技合作、博物馆建设等工作。

5年来,我省共举办出入境展览45个。2017年6月,我省首次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2017年11月,我省联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香港举办“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2018年5月,大唐西市博物馆引进哈萨克斯坦“欧亚大草原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展”,这是哈萨克斯坦珍贵文物首次来陕展出。

我省文物系统不断扩大与丝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业务交流,共同推动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的项目合作。

2015年以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先后派出4批专家赴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开展文物保护合作项目;2016年,陕西省文物局承办省政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2018年5月,陕西举办“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推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9月,省文物局主办“2018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合作论坛暨展览”,为陕西文物事业开阔视野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陕西省文物局倡议下,西北5省、区文物局建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充分发挥传统工艺对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作用。

站在新的起点拓展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公约。我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并于1987年拥有了第一批世界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是我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点之一。

今年5月12日,西汉帝陵、唐帝陵、石峁遗址3处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石峁遗址是陕西从发现到列入国家“预备名单”用时最短的项目,汉唐帝陵横跨陕西3市11县区的广大地域,18座唐帝陵贯穿关中盆地长达150多公里。

这些遗产点被列入国家“预备名单”,必将推动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据了解,目前我省已经完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人文影响的文化遗产梳理工作,并编制完成了《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

[责任编辑:贺敬梅]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