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天基地:张贵田 攻克火箭上天难题的人
2019年07月23日 10:20
来源:凤凰网陕西综合
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有这样的一位老专家:他几十年如一日,作风务实、工作踏实、为人朴实;今年88岁了,仍然在为航天液体动力的发展作着自己的贡献。以一个老科技工作者、老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始终坚守着航天报
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有这样的一位老专家:他几十年如一日,作风务实、工作踏实、为人朴实;今年88岁了,仍然在为航天液体动力的发展作着自己的贡献。以一个老科技工作者、老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始终坚守着航天报国的初心,践行着航天强国的使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张贵田:攻克火箭上天难题的人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067基地主任、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原科技委主任张贵田。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张贵田:攻克火箭上天难题的人
坚守初心 攻坚克难
1931年12月,张贵田出生在河北藁县。1961年,从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成回国,张贵田一直从事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工作,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之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高频不稳定燃烧问题一度成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张贵田在国内率先提出再生冷却隔板与液相分区相结合的方法,攻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这一世界性难题,进而提出液相分区机理对解决任何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都是有效的观点,为我国后续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开辟了道路。
张贵田参加并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双向摇摆二次启动常规高空发动机,即长征四号A运载火箭第三级发动机,突破了双向摇摆、二次启动等重大关键技术。目前长征四号A运载火箭已先后多次成功将风云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送入太空。该发动机成功运用于临近空间飞行器,为飞行器的重复使用和拓展发动机的应用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贵田潜心钻研,勇于攻关,成功突破了我国第一台高空发动机高空点火重大关键技术,不断优化设计,使发动机布局紧凑、结构合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和整体性能。该发动机运用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张贵田领导完成了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为增强长征运载火箭能力,跻身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六院仅用14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了助推器发动机和高性能二级发动机。长二捆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2.4吨,一跃提升到9.2吨,多次将“澳星”等国内外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为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动力基础。发动机通过可靠性增长等措施,圆满完成了神舟飞船的发射任务,火箭发动机固有的质量可靠性得到极大提升。
张贵田不仅立足现实,精益求精,吃透我国现有发动机的技术关键,而且放眼长远,非常重视我国未来运载火箭动力技术的预先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航天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根据多年工作中的亲身体会及对国际航天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积极跟踪世界领域里的液体火箭推进技术的先进水平,在向有关领导提出我国应尽早开展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的建议的同时,组织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开展预先研究和技术攻关。不惧艰难险阻,不畏失败挫折,终于突破了一系列关键和核心技术,为液氧煤油发动机工程立项和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由六院研制的120吨级、18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成功应用于我国新一代三型长征系列(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使我国运载火箭动力技术水平跻身世界一流水平。2015年,我院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荣获全国十大科技创新团队,2018年,液氧煤油发动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担当使命 求实创新
1961年从前苏联学成回国的张贵田刚好赶上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阶段,他服从分配立即投入到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中。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深邃静谧的太空带来中国声音,中国航天终于扬眉吐气地站起来了。
1970年5月1日,张贵田接到参加庆功宴的邀请函,前往天安门城楼接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面对这无上的荣誉,他没有去参加表彰大会,而是回家收拾行囊,径直踏上了奔赴陕西省凤县红光沟的征途。
1971年,张贵田领命负责常规推进剂三级发动机预先研究工作,此项工作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一波三折。五年后,七机部决定选用氢氧发动机方案,没有型号支持的常规推进剂三级发动机研制顿时陷入了困境。
这就如同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如果不想“夭折”,就得吃尽苦头自力更生。特殊的时代背景,形成了设计在陕西、制造在沈阳、试验在北京三地联动的格局,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三地来回穿梭的“特殊人群”。为节省差旅开支,作为主任设计师的张贵田立下规矩,设计人员必须在沈阳待够一个月。他以身作则,最久的一次在沈阳整整呆了九个月,连过年都没有回家。
尽管没有正规的任务号,但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紧跟生产进度,张贵田仍然带着设计人员,事无巨细,悉究本末,整天摸爬滚打泡在车间。工人师傅们都被感动了:“你们配合生产就像徒工似的,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最终常规三级发动机的生产速度比其他型号都要快。
1979年11月,在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运载方案论证会上,常规三级发动机苦尽甘来,登上“大堂”成为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三级动力装置,“编外品”终于“转正”,成为我国运载火箭长四系列的三级主动力。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液煤发动机整机研制开始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启动问题久攻不克,一试就炸,研制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唤醒”这头“沉睡”的“雄狮”,科研队伍的情绪一度很低落。又有一次试车失败,午餐的气氛凝重压抑,张贵田逐个桌子逐个人地做动员:“失败是成功他娘,信心是成功他爹,别灰心丧气,能成功的!”
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失落的表情几乎挂在每个设计员的脸上。关键时刻,还是张贵田的一番铿锵话语,给研制队伍带来了信心:“液氧煤油这种推进剂我们是第一次接触,补燃循环方案是第一次采用,自身起动方式更是第一次研究,这么多新技术哪能不交点学费?要坚信,最后解决问题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张贵田:攻克火箭上天难题的人
在张贵田的激励之下,六院研制队伍热情更加饱满,斗志更加昂扬,以“不怕麻烦、不惧挫折、不留疑问”的态度,夜以继日地查找问题、改进思路、完善方案。终于跨过了起动的难关,从此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研制迈开了大步。
2015年9月20日,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了太空完美首秀,推举我国新型三级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实现首飞,标志着中国航天液体动力迈入绿色环保新时代,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动力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实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和探月工程提供了坚实动力技术支撑!
耄耋之年 奋斗到老
经常接触张贵田的人,都熟悉他的一个口头禅:一大二后三靠边,唯有第四不含糊。主要意思是出门主动坐大车,开会和坐大车时靠后排坐,照相边上找位置,唯有吃饭时不要客气吃饱好干活儿,他以这种普通又独特的方式传递着他的理念。培养年轻人的方式也颇具艺术性,注重“扬善于公庭,归过于私室”的育人风格。
在三线工作生活的日子,无论身处何职,张贵田始终坚持每天坐班车上下班,在他的带动感召下,整个基地无人搞特殊待遇。即便是出差,他也将勤俭节约不搞特殊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次出差深圳,鉴于时间比较充裕,张贵田建议大家乘坐公交车去机场,随行同事打听好车次,恰好一辆公交车进站,大家匆忙间上车之后才发现坐了反向的车次。
任职067基地(六院前身)主任以后,张贵田索性住到宿舍,一来方便加班,二来可以创造时间深入职工群众当中。平常他对年轻人嘘寒问暖,关怀有加,打成一片。因为没有领导架子,平易近人,深得大家的爱戴和敬重。有人这样评价张贵田:当官不像官,德正行端;做人不离群,爱众亲民。
张贵田一贯主张科技人员要经过摔打,必须亲自设计研制项目,吃过苦遭受过失败才能提高。他常说:“人如果想会游泳必须到水里,科研队伍想提高必须到一线。”生产、试验现场,故障处理,材料分析,随处可见他的身影。
1993年,067基地从陕西凤县红光沟全迁至西安南郊,张贵田也从067基地主任的岗位退居二线,成为科技委主任。2001年,067基地改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年已古稀的张贵田,仍然象过去一样,毫不懈怠地投入到航天新动力研制工作当中。
2016年8月,张贵田卸任六院科技委主任,但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和过去一样,每天仍坚持上班;仍和过去一样,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对技术问题进行把关,似乎忘记了自己已是一个年近九旬岁的老人。他不肯将人生的“亮点”留住在过去的时光和业绩中,而是学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奋斗到老,一辈子坚守航天报国的初心,将自己的全部热量都转换成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责任编辑:李欢欢]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