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父亲少小离家未再归 一个世纪后两兄弟临海寻根


来源:钱江晚报

原标题:101年前,父亲少小离家未再归一个世纪后,两兄弟临海寻根在民警帮助下,兄弟俩终和30多位亲人团圆本报记者 陈栋 通讯员 金江发 杨丽莉堂姐见到了素未谋面的兄弟。  一个人的根,是什么?  是祖

原标题:101年前,父亲少小离家未再归

一个世纪后,两兄弟临海寻根

在民警帮助下,兄弟俩终和30多位亲人团圆

本报记者 陈栋 通讯员 金江发 杨丽莉

堂姐见到了素未谋面的兄弟。

一个人的根,是什么?

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是血脉相连的亲情,是心头上一处不能割舍的牵挂。

这个中秋,68岁的蔡贤泉和哥哥蔡拔均,从南京来到临海——101年前,他们的父亲,从临海老家远走他乡。

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这次,两兄弟是来寻根的。

在临海古城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9月16日,蔡贤泉和哥哥蔡拔均找到了他们的亲人。他们找到了根,盼到了久违的团圆……

父亲14岁离开家乡

乡音不忘习惯不改

七八岁大的时候,蔡贤泉就知道自己是“临海人”——尽管他生在南京,长在南京,“户口本上,我和我的兄弟姐妹籍贯都是‘临海’。”蔡贤泉说,因为他的父亲是临海人。

“若父亲健在,今年115岁了。他14岁离开家,1975年去世。虽然再也没回到临海,但讲的都是临海方言,怎么都改不了。”蔡贤泉有5个兄弟姐妹,“父亲曾提过,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是在临海西门开酒坊的,但他9岁的时候,爷爷去世,爸爸的两个哥哥被抓壮丁。之后,酒坊也被一场大火烧没了。1918年,14岁的父亲只能独自流落在外。”蔡贤泉说,“父亲曾参加过新四军,后来到南京,娶妻生子,做点生意养家糊口。”

在蔡贤泉的记忆中,父亲除了讲一口临海方言,还有一个临海习惯——“他很喜欢喝老酒,每天都要打二两五的酒,就着花生米,很享受。”蔡贤泉回忆小时候,父亲喜欢等菜上桌了,才递给儿女们一口碗,说“去打酒”。说到这里时,不太会说临海话的蔡贤泉却用临海话说了一遍“挡酒”,还挺标准的。

86岁堂姐见到两兄弟

落下了热泪

种种原因下,蔡父少小离家,却未再回。这些年,蔡贤泉兄弟姐妹也没来过临海。去年,蔡拔均的孙子问:“太爷爷家里还有什么人吗?”让70多岁的蔡拔均有了寻根念头。

他一个人跑到临海,找了一圈,未果,回去了。但他不甘心,这回,叫上了略懂临海话的弟弟蔡贤泉一起。兄弟俩特地住在西门边上的宾馆,每天出门打听。但世事变迁,与蔡父同时代的人也不多了,如何找寻?

在临海找了两天无果的蔡贤泉,拉着哥哥跑到了临海古城派出所,刚好碰到了派出所教导员郭秀平。兄弟俩提供的线索有限,且父亲那么早离开临海,肯定没户籍登记。

郭秀平联系了住在西门的朋友,让他们去找周边75岁以上的老人打听一下。他还带着兄弟俩去现场走访询问。“信息反馈回来,从紫阳街到西门再到古楼这一带,有三户姓蔡的。”郭秀平说,最终,大家觉得,住在紫阳街的一位叫“蔡正华”的86岁老太太,可能是兄弟俩要找的亲人。

郭秀平带着兄弟俩来到了紫阳街蔡正华的家。“我先问蔡正华祖上是做什么的,再问她家中有人是否在外,家里长辈是否有被抓壮丁等等几个关键性问题。”蔡正华回答全对上了,郭秀平才把站在旁边的两兄弟叫过来,让他们再确定。

“老太太一见到两兄弟,眼泪就出来了!”郭秀平说,虽然素未谋面,但血缘亲情,在那一刻,自然地流露。原来,蔡正华是蔡贤泉大伯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兄弟已经去世了,但弟媳还住在西门。9月16日,蔡姓一家三十多人终于喜相聚。

“我们找到根了,见到了亲人,尝到了临海家乡味道!太高兴了!”蔡贤泉说,他们商量好了,以后每年清明节,他们要回临海,和阿姐他们一起祭祖。

[责任编辑:冉旭阳]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