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脑力激荡“华山论剑” 30位院士聚西安纵论科技创新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原标题:脑力激荡“华山论剑” 30位院士聚西安纵论科技创新本报记者 吕扬3天,两场高端论坛,30位院士。岁末年首,两场科教盛宴让冬日里的西安春意浓浓。2019年12月22日,西

原标题:脑力激荡“华山论剑” 30位院士聚西安纵论科技创新

本报记者 吕扬

3天,两场高端论坛,30位院士。岁末年首,两场科教盛宴让冬日里的西安春意浓浓。

2019年12月22日,西北大学2020年院士新年论坛如期举行,13位两院院士围绕“服务人才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教强国”,分别作了主题演讲,畅谈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研究以及“一带一路”合作交流等话题的深度思考和感想体会。

2019年12月20日至22日,西北大学主办的“三深计划与大地构造学前瞻性基础科学问题高层论坛”在西安召开,包括众多院士在内的110名专家参会。

两场高端论坛上,张国伟、都有为、张生勇、舒德干、段宝岩、崔鹏、侯增谦、张宏福、彭建兵、张涌、赵国春、俞书宏、肖文交、王成善、傅伯杰、贾承造、杨文采、成秋明、李献华、毛景文、姚振兴、周卫健、金之钧、彭平安、杨树锋、高锐、陈晓非、杨经绥、王双明、于贵瑞30位院士,从各自的学术领域出发,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站在国际前沿、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为人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思想盛宴、精神盛宴。

关注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国伟院士从“自然、人、社会”客观存在属性与现实关系出发,阐释了人应该认知自然,尊重、理解、适应、维护、利用自然,平等友好地对待自然的理念。 他期望全人类能够共同应对全球变化,拿出科学系统的方案,构建自然和人类社会共生的和谐世界;期望中国担当起大国强国之任,共建和平、公正、美好的新世界;期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理念,共创人类社会共生俱荣的发展新规则,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发展。

崔鹏院士分享了他在横断山考察、泥石流形成运动机理、九寨沟生态与景观保护、重大水利工程减灾与库区水土保持、山区公路灾害防治、地震次生灾害机理与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成果。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减灾,他介绍了最新研究工作进展,希望未来能够与母校西北大学共同推进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研究。

肖文交院士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出发,分析了中亚五国的矿产资源及资源勘查等情况。他指出中亚国家区域地质研究现状存在多块体拼贴、基地复杂多样、演化时间长等问题,对比分析了周边地区矿产资源的潜力,结合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环境和人才断层、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脱节等问题,提出推进中亚地质矿产研究的重要意义,就中亚矿产资源研究和高校关键探测技术研发,中亚矿产资源合作与人才基地建设,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彭建兵院士介绍了黄河流域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研究成果。他指出为呼应“珠峰”“长江”两大科学计划,应着手实施“黄河科学计划”。他提出“幸福黄河愿景”,其内涵是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智慧黄河、宜居黄河,最终形成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黄河”。

原创性成果是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关键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是院士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都有为院士强调,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发展的灵魂,创新需要自由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而兴趣、爱好则是创新的重要驱动,个人的创新性是主要因素。他指出创新的主要动力是人才,考核体系应有利于创新,使教师有一个能够自由思考的宽松的空间与时间,考核绝不能成为老师头上的“紧箍”。他就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科学考核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张涌院士简要回顾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对比中外转基因作物研究成果后,他表示基因编辑技术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基因编辑技术制高点,要居安思危,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赵国春院士回顾了自己在西北大学工作十余年的经历。他说,我国综合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科研人力资源日益丰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已然成为科技大国。就如何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问题,他表示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是关键,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从重要性和原创性角度做好科研评价体系设计,改革项目评审机制,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金钥匙,人才是引领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和人才培养是院士们关注的话题。

舒德干院士结合自身科学研究的经历,尤其是在“破解寒武纪动物大爆发难题”方面,阐述了学科交叉融合对学术创新的重要性。他简要介绍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成员的学缘背景,指出团队提出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构建动物树框架”新假说以及发现“冠状皱囊虫”“清江生物群”等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无不得益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科学思维与技术手段的融合。

段宝岩院士回顾了1994年至今, FAST20年、星载天线、机电耦合、SSPS等技术发展的历程。他指出要以创新设计、智能设计来面对工程中的科学问题。他以物理、数学、哲学为例阐释了科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强调要以全局和局部贯通的思想来对待科学研究。针对工程科技的人才培养,他强调要从心态定位、研究方法、必备素质等角度去培养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基础,提升能力要求,同时还要加强个人修养。

俞书宏院士指出,要建设人才交流平台,在物理空间实现聚才效能,同时利用双聘机制把各领域的专家吸引在一起,增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他强调为促进学科交叉,高校内应设立研究部、建立适当的考核政策,并完善公共平台建设,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推动国际化建设。他认为建设一流大学,除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之外,还要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凝聚力量,一心一意推动学科发展。

张生勇院士简要回顾了自己的求学历程。他从“大学何谓”“纯科学何谓”“SCI和IF何谓”等三个问题出发,强调大学是科学的沃土。他说,判断一所大学的好与坏,主要看学校有没有好教授,当然硬件条件也很重要,但关键是人,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他强调,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前沿,对于每一位科学家来说,这是值得奉献和奋斗一生的事业。纯科学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应用科学帮助我们改造世界。

[责任编辑:张瑚轩奇]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