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她用“兵马俑” 把家乡文化“讲”给世界


来源:西安晚报

“原来就想有口饭吃,现在我觉得这是文化,我要把家乡的传统文化讲给世界听。”杨晓娟说。

杨晓娟和她制作的“兵马俑”工艺品 记者 张佳 通讯员 王三合 摄

原标题:她用“兵马俑”把家乡文化“讲”给世界

本报讯(记者 张佳 通讯员 王三合) “这些是准备发往法兰克福的,已经清点好了。”3月6日,在临潼区秦陵街办秦俑村,形制各异的“兵马俑”映入眼帘,46岁的杨晓娟正戴着口罩和手套为订单进行备货,包装、打包、装箱……每一项工序都有条不紊。

秦俑村是骊山脚下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乡村,毗邻震撼世人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

杨晓娟爱画画,虽然生长在农村,但有自己的艺术梦想。杨晓娟1999年在家里办起了小工厂,开始制作“兵马俑”工艺品。

“当初,只是想着卖一件是一件,能维持住生活就行。”杨晓娟说,刚开始举步维艰,每天起早贪黑,不管多累、多辛苦,都高标准给客人送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文化程度不高的杨晓娟经常外出学习,买来书籍仔细琢磨,制作工艺不断提高,“回头客”越来越多。

“原来就想有口饭吃,现在我觉得这是文化,我要把家乡的传统文化讲给世界听。”为了提高“兵马俑”的知名度,杨晓娟不断创新,做起了肖像兵等特色“兵马俑”,几乎每天都有发往国外的订单,一经推出,供不应求。为了沟通方便,杨晓娟买磁带、听广播练习英语。如今,她不仅能用英语和客人流利对话,而且能用德语、日语和韩语等与客人进行简单沟通,自己的“兵马俑”工艺品已经落户40多个国家,她成了远近有名的女强人。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不仅要参观,更想动手体验一把,感受制作过程的魅力。杨晓娟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做起了“兵马俑”手工DIY。现在,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就有4000多人。善于琢磨的杨晓娟发现外国游客在参观“兵马俑”制作工艺时,对自己家的几孔废弃窑洞很感兴趣。她灵机一动,经过一年多的装修,一个集住宿、旅游、民居体验,柿子树、石榴园采摘、品尝于一体的窑洞庭院民宿发展了起来。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致富后的杨晓娟带领20多户乡亲一起发展“兵马俑”手工制作,发展秦风民宿经济,搭上临潼区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高速列车”。

[责任编辑:贺敬梅]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