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瓷器泰斗禚振西:一位82岁考古学家的初心和坚守


来源:凤凰网陕西综合

“我的学术生命是耀州窑给的,我很感恩,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成就了我,耀州窑的博大精深让我此生都念念不忘……”83岁的禚振西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说起耀

“我的学术生命是耀州窑给的,我很感恩,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成就了我,耀州窑的博大精深让我此生都念念不忘……”83岁的禚振西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说起耀州窑,她满怀感激,“退休”是件很遥远的事情。

耋耋之年不忘初心,考古路上求索不辍。家在西安,但她却选择用青春扎根基层、把深情奉献耀州,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从青丝到白发,她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一位共产党员文物保护的初心和使命,用经历见证着陕西铜川耀州窑的历史变迁。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回顾半个多世纪的考古生涯,禚振西语重心长地说,“耀州窑就是我的家,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我愿燃尽余生,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给耀州窑一个准确的定位。”

中国瓷器泰斗禚振西:一位82岁考古学家的初心和坚守

禚振西是谁?也许你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尤其是耀州窑考古研究,却很出名。

她先后出版了《唐代黄堡窑址》、《五代黄堡窑址》、《宋代耀州窑址》等数十本系列大型考古报告、迄今首位获得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全国首届田野考古奖、陕西建国50年十大杰出女性代表之一……是考古界为数不多的一名“铿锵玫瑰”。

因她为耀州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禚振西先生”。每年的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这天也正是禚振西的生日,冥冥之中注定了她此生和文物的缘分。

“十里窑场不夜天,精比琢玉耀州瓷。很多人不知道,当他们看到久负盛名、精美绝伦的耀州瓷时,已和这位著名的古陶瓷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产生了微妙的关联。

对这位坚守铜川耀州窑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她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虽年事已高,但她用只争朝夕的劲头和时间赛跑,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走进禚先生的办公室,陈设极其简单,宿办一体,书柜里满满的摆放着各式考古报告和研究专著,她正带着一群学生在这十多平方米的屋里攻坚克难,整理研究。

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物质至简、精神丰盈,全然不像耋耄之年,与她对话,没有年龄差异和沟通障碍。

从耀瓷情缘到使命担当,从海上丝路到陆上丝路,从耀州窑的制瓷工艺到柴窑的“千古之谜”……对于耀州窑的历史渊源,没有谁比禚振西更熟知。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她说,“作为一名考古学家,要博览群书,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一生不讲究吃穿,多半积蓄全用于买书、学习、考古,家中书架达36个,拍摄了三百多万张陶瓷照片,只希望把耀州窑发扬光大。”

多年来,禚振西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儿子到甘肃、宁夏、东北、江苏、浙江等全国100多个耀州窑系及其他窑址自费考察,赴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讲学超百余次,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江南北,培养了无数会发掘、绘图、编写报告的学生。

在禚振西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下,她把学法律专业的儿子也培养成了著名的文博专家,她孙子在西安上大学读的也是考古相关专业,毕业后也将从事陶瓷考古工作。祖孙三代人坚守耀瓷,让耀瓷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中国瓷器泰斗禚振西:一位82岁考古学家的初心和坚守

“十里窑场不夜天,精比琢玉耀州瓷。耀州窑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名窑,创建于唐,鼎盛于宋,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和北方青瓷代表,也是中国各大窑系中烧造时间最长的窑系,曾沿着古丝绸之路漂洋过海,畅达世界……”说起耀州窑的历史渊源,禚振西如数家珍。

1961年,23岁的禚振西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当时她有幸触摸、整理从耀州窑首次考古发掘的8万多瓷片标本时,被造型精美、做工精湛的耀瓷所吸引,让她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1973年5月,耀州窑遗址的铜川市灯泡厂进行基建,出土了大量耀瓷碎片。铜川市文化馆派人将瓷片背到西安,找专家鉴定,禚振西因此前对耀瓷已有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她将瓷片按年代摆放的井然有序,深入了解瓷片的文化内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领导慧眼识金,当即决定让她带队到黄堡镇进行实地挖掘研究。禚振西撇下8岁的大儿子和3岁的小儿子,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和他人,带着只有两个队员的考古队,开始了对耀州窑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

禚振西说,最艰难的时候要数生小儿子月子期间,丈夫外出考古发掘、父母不在身边,买菜、做饭、看娃全靠自己,她时常把儿子捆在身上拉着架子车外出买煤球。

“刚到铜川进行考古发掘时,小儿子哭闹不止,一天不吃不喝,一次她忙里偷闲晚上去看望孩子,从门缝里悄悄地望了一眼,看到孩子躺在小床上,口中一直念着妈妈,她流着泪离开了。

“那个时候,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连自己的床铺都没有,电瓷厂的女工三班倒,谁上班我们就睡在谁的铺上,人家下班回来了我们再换铺,没一个夜晚能睡一个囫囵觉……”禚振西回忆。

“当时我们白天参加发掘劳动,晚上自己动手洗瓷片、写发掘日记,直至深夜。”禚振西带领考古队在这里开展了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万平方米,出土了瓷片和窑具2万多件。找到了五代青瓷和唐宋多样瓷类品种,为日后耀州窑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1976年,我以陕西编写组组长的身份,参加了国家组织的首部关于古代陶瓷发展史的专著——《中国陶瓷史》的编写,才让我对耀州窑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禚振西说,这是她学术生涯的一次重要契机和升华。

中国瓷器泰斗禚振西:一位82岁考古学家的初心和坚守

1984年,当地农民在打石灰窑时,发现了大量瓷片,陕西文物考古所再次派禚振西和同为陕西省考古研究研究员的丈夫杜葆仁前来主持长达14年的耀州窑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他们被大家称为“陶瓷伉俪”、“考古夫妻档”。

不论是科研人员还是行政人员,不论是正式职工还是临时学员,禚振西夫妇和大家都以考古工作站为家,常年坚守工地,顾不上照看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孩子,夜以继日进行发掘、整理、研究。

遗址挖掘珍贵文物200多万件,明确了耀州窑系的组成窑址和烧造年代。场面宏大的耀州“十里窑场”也逐渐被展现出来,发掘出的多座唐三彩作坊和窑炉为我国首次考古之所见。

在窑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先后建立起“耀州窑遗址”和“唐三彩遗址”保护厅,并于1994年建成耀州窑博物馆,成为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所古陶瓷专题博物馆。

鉴于她对耀州窑做出的贡献,1997年,成为迄今首位获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学者。

耀州窑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耀州窑考古发掘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耀州窑的辉煌风采和考古成果为世界瞩目。

专家认为,这次考古研究填补了北方地区该段制瓷史的空白,揭示出唐至元明各时期耀瓷的特征,系统地解决了其时代区分问题,促进了日后耀瓷的复兴。

[责任编辑:王志成]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