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对话陕西】张锦秋:从传统走向未来


来源:凤凰网陕西综合

师从梁思成、莫宗江的张锦秋院士已经在陕工作五十余年,至今仍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任院总建筑师。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

师从梁思成、莫宗江的张锦秋院士已经在陕工作五十余年,至今仍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任院总建筑师。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2015年获国际编号为210232小行星命名为“张锦秋星”。

张锦秋和西安有着不解之缘,文化学者肖云儒有一篇文章题为《街头巷尾的张锦秋》,以说明她一个人的创作对西安城市的整体风貌产生的影响。黄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王晓安在《天地之间——张锦秋建筑思想集成研究》首发式上说到:“在当代中国,有其成就的建筑大师也不算少,而且各有千秋,但是我想说,像张院士这样,一个人的创作,对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产生如此之大的深刻影响,不敢说绝无仅有,至少是极为难得。”

针对“新唐风”、“大雁塔广场”以及“西安城市建筑风貌”等问题,张锦秋先生接受了凤凰网陕西频道的专访。

张锦秋院士

凤凰网陕西频道:您曾经说过,进入建筑领域您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您少年时期有一个文学的梦,为什么后来成为了一名建筑师?

张锦秋:当时从各种志趣上来说,我是衷心于文学的。家庭对我的影响,使我决定选择建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家建设的形势。

我父亲学的是土木工程,唐山交大毕业的。我的姑妈是一个独立职业的建筑师,我跟她同住的时候看到她建成工程的一些照片挂在墙上,觉得十分漂亮。除此之外,我的舅舅是同济大学的教授,也是学建筑的,所以家庭对我的影响很直观。

凤凰网陕西频道:业界对您有一个概括性的评价——“锦秋生于蜀而成于秦”,对于您来说,成都和西安这两个城市意味着什么?

张锦秋:我生在成都,童年是在成都的郊区度过的。我们家在抗战时疏散到了郊区,所以在成都我过着天府之国田园般的生活。童年在四川生活的经历让我觉得成都的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攒深厚,这两个方面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但对我事业上影响最大的还是西安。我学成离开学校来到西安,在这里安身立命,从事我建筑的事业,一直到现在成了一个老太婆。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所以这两座城市对我影响是不一样的。

黄帝陵轩辕大殿

凤凰网陕西频道:一直以来,您和一个词紧密联系起来—— “新唐风”,这个词最早是由吴良镛先生提出来的,建筑学一直在沿用至今。请您简单的讲一下,什么是新唐风,您是否同意把您的作品泛称为新唐风,为什么?

张锦秋:我在九十年代初出了我第一本个人专著,名为《从传统走向未来》,是我将在西安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经历,和自己学习的、实践的和思考的问题整合成一本书。

吴先生为我题“从传统走向未来”这几个书名,并在序里提到了“新唐风”。我当时在这本书提及的建筑创作大部分都是和“唐”有关系的,所以吴先生给我概括成了一个“新唐风”。吴先生的概括是对学生的一个肯定,他觉得我走的这个路子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什么加一个“新”字,不是仿唐,而是新唐?这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路子。

但是随着我的事业发展,我所接触的项目并不是所有都跟唐有关系,不是“新唐风”。所以我觉得把张锦秋的作品用一个“新唐风”来概括,在现在来说是不准确的,但这个精神我是持续下来了。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凤凰网陕西频道:您曾多次提到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这个作品对您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张锦秋:这个作品其实对建筑师来说是一个很小的工程,只有几平方米,是一个纪念性的“小品”。但我这个项目我从选址、表达的思想以及建筑风格等,是连学习带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的。这是我第一个比较深入的学习研究,如何用建筑纪念历史人物,并且是两国友好的历史人物。

我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受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很深,即所谓形式追随功能。这在我的概念里是一个原则,形式不能脱离它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应该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这些原则在当时非常受尊崇,很多原则都是基本原则。后来我做工程的时候依然在强调形式不能脱离功能。这和现在流行的有些不一样,现在可以脱离功能做一些形式,我不是很赞同。

陕西历史博物馆

凤凰网陕西频道:大雁塔南边的玄奘广场,是以玄奘像为主的。当时您为什么会选择把一个宗教人物放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边?

张锦秋:这个祠寺是玄奘取经回来所建造的,大雁塔一直留存到今天而著名于世,当时有意把玄奘的精神更好的发扬出来,就想到在寺庙的前面立一个玄奘的像。时任西安美术学院的院长、雕塑系主任极力赞成建立一个玄奘的纪念像,我也很赞同,所以就有了一个在公共广场上的玄奘纪念像。

建成之后在全国的影响特别大,国内和海外的媒体上都收到很好的反应,我们觉得这里的玄奘不仅是一个宗教领袖,还是我们的文化象征。

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带一路”,但是我们有相似的理念。原计划是要在广场上放几块玄奘到西域路上的石头,就是想突出“玄奘之路”的概念,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标识。

延安干部学院

凤凰网陕西频道:肖云儒有一篇文章叫做《街头巷尾的张锦秋》,以说明您一个人的创作对西安这个城市的整体风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张锦秋:我和西安这个古城有一种机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是很丰厚的,从领导者到百姓,对悠久的历史文化都很尊崇和热爱,这对当时的我——一个年轻的建筑师——来说是很有力的鼓励,让我可以比较好的发挥我的理念。作为一名建筑师在这样一个城市,这样一个环境是幸运的。当然现在面临着新时期,建设的新阶段,这个路子要继续向前发展,不能老一套。

凤凰网陕西频道:您和韩骥老师有一场关于钟鼓楼广场的“家庭争论”,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张锦秋:钟鼓楼广场是当时西安旧城的核心,西安八十年代总体规划中要有一个绿化广场,而且规划了很久,但是二三十年下来以后一直没有成为绿化广场,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地方是破烂建筑一大摊,拆迁量很大,这个绿化广场始终没有实现。我觉得迫于城市发展的形式,这块要快速的开发出来,韩骥则认为可以慢慢来。

随着城市发展,钟楼交通越来越混乱,人们没有休息的地方,迫切需要一个绿化广场。我当时提出可以搞地下空间开发,可以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使绿化广场和地下空间开发结合起来。如果地下空间是商业性质的,就可以解决拆迁并搞绿化建设。

凤凰网陕西频道:您如何看待目前西安的城市容貌和建筑风格?

张锦秋:目前西安的城市规划总体来说是在健康的发展,她的整体风貌和城市的性质还是相般配的,特别是跟这些历史名胜,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片区,政府都把关把的很好。

当然现在要建设“大西安”,要建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个角度来讲,西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一些新区的建设上,应该再放开一些,更创新一些,新的开发区完全可以做的更现代一点儿。西安现在还没有出现很漂亮、很现代的标志性建筑,应该有,这也是我的期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杨之玉]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