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好网民专访丨王智:互联网+非遗 让海内外民众被传统技艺 “圈粉”

陕西好网民专访丨王智:互联网+非遗 让海内外民众被传统技艺 “圈粉”

陕西好网民专访丨王智:互联网+非遗 让海内外民众被传统技艺 “圈粉”

“大家好!我叫王智,我是西安的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者……”

在今年的疫情期间,由陕西民俗专家、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担任主讲人的“云游西安系列在线非遗讲座”走红网络,让不少网友宅在家中也能感受陕西非遗的魅力,总播放量达到近120万。

王智在网络上开讲非遗文化(受访者供图)

王智在网络上开讲非遗文化(受访者供图)

在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王智主讲的《走进非遗博物馆的直播课堂》开课,吸引近250万人次在线上观看。

对于自己近些年在网络上宣传非遗的探索以及获得的成果,王智表示:“网络不仅是非遗的传播展示平台,也是最大限度、最便捷获取非遗信息与知识的平台、还是研究非遗的平台,它更是不同于传统田野考察的崭新的田野调查平台。”通过互联网,王智与国内的4000多艺人、匠人和非遗传承人保持着联系,还与上千名国内外的学者、非遗志愿者保持经常性交流。

在“网聚正能量,争做好网民”2020陕西好网民系列活动中,凤凰网陕西频道对话有被媒体赞誉为“非遗搜索引擎”之称的王智,听他讲述自己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记录非遗、挖掘非遗、传播非遗、传承非遗的故事。他自言,这个“外号”就来自网络,因为自己曾经调查的艺人多、跑的村落也多,记录也多,只要有媒体寻找艺人匠人,只要在自己的脑子一过,就能提供相关信息与线索,久而久之就有了这个外号。

2000年 “触网”,在韩国宣传陕西文化

早在2000年,王智就曾受派参加韩国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还作为嘉宾登上了韩国KBS电视台,在镜头前为韩国的“欧巴”“恩尼”们讲述陕西历史文化。

王智在韩国为外国友人讲述陕西历史文化(受访者供图)

王智在韩国为外国友人讲述陕西历史文化(受访者供图)

“2000年我受派去韩国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那个时候韩国的互联网发展的比较早,第一次触网我就深感这是信息与知识的海洋,互联互通,把全世界每个领域、每个地区、每个角落的人、每一种文化都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便捷地利用网络与国内外友人交流。第一次走上荧屏和网络就以中国文化学者的身份被韩国KBS电视台采访,为他们解读兵马俑文化和古诗词文化,这个节目还在韩国的互联网上进行了传播。”王智说。这种文化交流的意义就是后来我们所倡导的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在第一次“触网”之后,王智对互联网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当时,许多非遗文化和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比较艰难,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这些诞生于生活、曾经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传统技艺、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与知识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都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如何利用互联网记录、宣传并且保护非遗文化,成为王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近八年撰写“非遗日记”,架起国际文化交流桥梁

翻开王智的朋友圈,每个人都会被“王智非遗日记”刷屏。

“我从2013年初开始,连续近八年每日坚持写微信《王智非遗日记》,里面包括了探访故事、口述历史记录、非遗解读、观感、思考、学术论文、理论交流文章、视频等,都是自己原创。”王智说道。

王智撰写的《非遗日记》

王智撰写的《非遗日记》

如今,在他的两个微信朋友圈中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传承人、艺人、匠人、志愿者、专家学者、乡贤等,还有诸多海内外志同道合者等8000多人,这些“非遗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在一起交流、沟通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在2019年9月26日至11月26日,《王智微信非遗日记》7篇包括63幅图片的反映陕西和丝路沿线乡村文化的微信图文故事,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选中,作为一个独立解读中国西北部乡村文化历史肌理的展示单元,被翻译成法语,制作成巨大的手机微信双语状态展板,并同中国各地五位乡村文化专家的研究成果一起入选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魅力中国 乡村振兴》文化交流展。

《王智非遗日记》在海外展出(受访者供图)

《王智非遗日记》在海外展出(受访者供图)

王智还受邀在北纬34度的西安与北纬14度的达喀尔开展多场互联网互动视频连线交流,与达喀尔盖墨镇瓦特镇长、文化专家和非洲百姓们克服8小时时差做对话交流,包括介绍两国非遗非遗植物编织、非洲陶艺、非洲农业生产、陕西虎头帽、年画、娃娃哨、花馍、戏曲服饰、皮影戏等。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传统的技艺在网上被“圈粉”的同时也架起了一座国与国文化沟通的桥梁。

机遇与挑战并存,非遗传播要创新传承需坚守

除了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王智在日常工作中还充分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合作,共同传播非遗。他个人也利用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音频、抖音短视频、今日头条图文视频、直播讲座、线上课堂等各种网络形式宣传非遗。

王智参加由凤凰网陕西频道承办的相关海内外交流活动,讲解陕西新年民俗

王智参加由凤凰网陕西频道承办的相关海内外交流活动,讲解陕西新年民俗

随着对互联网接触的逐渐深入,王智对于“互联网+非遗”的组合也有自己的看法。王智表示:“网络给非遗这样的古老文化传播插上翅膀,跨越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跨越不同领域,便于开展对比、交流、文明互鉴。近十年来我做过的500多场线下讲座也通过各种渠道在网上呈现。在线下讲座累计受众平均一场100人,10年讲了500场,也就是受众5万人,而线上交流,其传播速度和广度影响力却可以以十万百万千万来计算。”

在大数据下的“朋友圈”更是会达到定向推送传播的效果,非遗的传播力度更大了,让更多民众对非遗文化有了更直接的认识。这种传播为非遗的挖掘、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机遇。因此,互联网“快车”让处在日益边缘化的非遗“跑”得更快。

王智与老艺人交流(受访者供图)

王智与老艺人交流(受访者供图)

王智认为,非遗“触网”应“有的放矢”,传播要创新、传承要坚守。不能忽视非遗文化的本质内核,也不能为了短期流量而放弃了对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尊重,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不同地域的非遗项目、同类项目的不同技艺过程、内在的传承规律、针对不同的传承人、不同的传承群体等,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之路,才能更好的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他还将继续深入生活,更好得发挥“非遗搜索引擎”的网络传播作用。(王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