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低碳城市 建设美丽西安

打造低碳城市 建设美丽西安

原标题:打造低碳城市 建设美丽西安

于远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十四五”时期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制定并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现碳达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度协调统一。

近年来,西安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6+5+6+1”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丰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性增强,全市单位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下降,新能源发展迅速;在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中,碳排放协同减排效应显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大气质量持续改善,“散乱污”企业得到管控,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达标,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控制;2020年7月1日,新修订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对秦岭的保护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升级,为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此外,2021年1月1日起,《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西安市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进入法治化管理新阶段。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安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资源约束加剧、人口密度过大、人均资源分配不均、碳排放压力加大等问题。面对新的压力、新的问题,西安必须在后续的发展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长期可持续的原则统筹好各类问题,系统推进地方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一方面,要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基础,系统化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严格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责任制,杜绝生态环境领域“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完善水资源、矿藏、森林、草原、山岭等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研究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试行管理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等。另一方面,要以秦岭复绿为标杆,探索土地复耕、复绿、城市绿色公园建设与碳汇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打通碳汇交易买卖双方市场,探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市场路径,为土地绿化建设创造资金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秦岭在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生态补偿机制,依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为秦岭上游的水源涵养提供资金支持,尽可能用市场化手段来激励更多的相关责任主体做好做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做出逐步退出的政策引导。其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按照“6+5+6+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促进其产业集聚力,增强区域市场竞争能力,助力产业总体布局优化。最后,设立用能权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有效利用好两个市场,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做好用能权和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工作,将两权初始分配和后续两权交易市场建设融入总体产业布局当中,提升产业布局水平,以此降低西安产业单位GDP综合能耗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助力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新能源市场。要加快培育新能源市场体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光伏、生物质发电项目,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比例,优化能源结构,扶植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在产业政策上,对新能源汽车购置要实施补贴,避免政策漏洞,以保证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同时,要将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与传统汽车限购和新能源汽车不限行制度相结合,以此减少交通污染和碳排放量。此外,要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大型商场、景区、物流园区、地铁站停车场等公共区域充电站的设置,结合“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对符合条件需求的小区配套建设一定的新能源充电设施,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四是发展循环经济。要将垃圾分类工作整体纳入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工作中,通过兴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区,打通消费-废弃-回收-再生资源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使垃圾真正成为放错地方的资源,实现变废为宝,以此发展循环经济先导性工作,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以物流业为代表,完善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流通制度,建立与循环绿色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法律、标准政策制度,例如参照德国实施延伸生产者责任制,让生产者承担一定程度资源回收利用责任,避免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不仅便于监管,同时也从源头上减少了资源性产品的使用,倒逼生产者尽可能多地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并考虑包装的回收利用处置环节,总体上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五是广泛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首先,可以通过举办“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主题活动,普及节能节水低碳知识,强化市民群众践行低碳节能绿色生活方式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市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其次,广泛开展二手商品交易市场,鼓励市民自带购物袋、环保筷,减少一次性塑料袋、餐具、餐盒的使用,培养绿色消费习惯。最后,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宣传海报等多种方式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宣传活动,扩大市民的参与度,培养市民应对气候变化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低碳减排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市社科院经济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