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阎良(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高陵经开怎么干
陕西
陕西 > 全景 > 正文
站内

看看阎良(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高陵经开怎么干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发展日新月异。  (记者 谢伟 摄 )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发展日新月异。  (记者 谢伟 摄 )

泾河高陵段综合治理工程(泾河公路桥至泾河入渭口段)效果图。  (高陵区供图 资料图片)

泾河高陵段综合治理工程(泾河公路桥至泾河入渭口段)效果图。  (高陵区供图 资料图片)

无人机视角下的西安市红会医院高铁新城院区施工现场。 (首席记者 王健 摄)

无人机视角下的西安市红会医院高铁新城院区施工现场。 (首席记者 王健 摄)

原标题:看看阎良(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高陵经开怎么干

富阎连接路何时开通?西飞民机研发中心何时建成?怎么让大西安的“菜篮子”装上更多本地的“优质菜”“放心果”?经开五校、北客站枢纽工程等民生项目何时投入使用?6月10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阎良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高陵区和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区域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盯“六个打造”,推动九个方面重点工作落地见效的具体举措以及“亮点工程”。

阎良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

建设世界一流航空新城、航天新城

“市党代会确定了西安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用‘两个世界一流’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贡献。”阎良区委书记、航空基地党工委书记、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牛恺说,“阎良区(航空基地)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航空新城,航天基地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新城。”

阎良区(航空基地)用建设创新阎良、产业阎良、活力阎良、绿色阎良、品质阎良、幸福阎良“六个阎良”逐一对标落实市委提出的“六个打造”奋斗目标。航天基地用建设科创、产业、健康、教育、文旅、时尚、品质、畅行、水兴、绿满“十个航天”对标落实“六个打造”奋斗目标。

用“十措并举”推动九个方面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富阎新区建设攻坚。加快3条富阎连接路建设,力促地铁17号线、西阎快速路早日开工,加速西渭融合进程。分批启动4个产业园区,入驻总投资60亿元、年产值63亿元的6个项目;加快西飞民机研发中心和通用机场建设,全力打造国产民用飞机产业发展聚集区;与西飞公司共建3000亩航空产业配套园,健全航空产业供应链体系。

园区建设攻坚。阎良区(航空基地)突出制造空间,明年年底前,完成20个产业园建设,提供200万平方米物理空间。航天基地突出研发空间建设。明年年底前建成由107栋研发大楼组成的10个科技园,今年年底前封顶43栋。

招商引资攻坚。阎良区(航空基地)开展“敲门行动”,现已拜访企业122家,在谈项目44个,涉及投资271亿元。5月中旬召开了产业资源禀赋推介大会,下半年召开西飞所有供应商招商大会。航天基地开展全员招商,党工委班子成员作为链长,纳入领导班子分工;13个部门承担产业链招商,纳入部门职责。现已拜访企业200家,在谈90家。

项目建设攻坚。阎良区(航空基地)逐项目推动落地。区级领导带队攻坚,总投资192.6亿元的27个项目启动建设。航天基地全力支持航天重点项目落地,全力保障504所三期、航天六院二期用地需求。

品质提升攻坚。阎良区(航空基地)努力建设公园城市、森林园区。今年推进30条主次干道品质提升,已完成11条,6月底前完成剩余19条,违建全拆除、红线全退回、绿线全退让。航天基地努力建设“品质航天”,持续推进城市出入口、建筑立面等10个专项提升,建成2个公园和10条道路绿化,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城区。

改革创新攻坚。阎良区(航空基地)持续深化“区政合一”改革,建立统一高效协同体制。区委与基地党工委“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赋予管委会经济事务独立决策权,与区政府联合调度工作。职能大减负。102项社会事务职能全剥离,招商引资、企业服务、项目建设等岗位人员力量翻番。全员大起立,召开选聘大会,局长上台选干部,一次选一名,一轮一轮选。

高陵区

加快大西安“北跨”战略落地落实落细

“今年的市党代会赋予了高陵承接大西安‘北跨’的新使命。” 高陵区委书记张水利说,“我们着眼西安所需,立足高陵定位,对标 ‘六个打造’,提出了‘实力、开放、大美、幸福、文明、和谐’‘六个高陵’的工作思路,加快大西安‘北跨’战略落地、落实、落细,努力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坚持产业立区上,高陵区将坚持“稳内融外”,推动各类要素聚集融合,实现产业发展裂变释能。

“稳内”是指既全力以赴助企、纾困、稳产,加大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链上企业帮扶力度,为企业创新创造提供动力支持;又加速释放支柱产业的稳就业潜能,保住民生基本盘。

“融外”则是按照“服务开发区,就是发展行政区”的理念,联合西咸新区秦创原,建立科创+产业、技术+项目两项协作机制;联合经开区,搭建军民融合政策、技术、人才三大服务平台;联合国际港务区,探索城市更新、“三产”融合、生态保护等合作路径,全力构建“1+1>2”的融合新局面。到2026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在坚持改革活区上,高陵将立足大西安“菜篮子”功能定位,抢抓多项国家级农村改革机遇,以农产品物流城及配套设施为主阵地,因地制宜发展和丰富高质量、高品质的绿色有机蔬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高”字号农业品牌、创建“国”字号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为全市提供即时、短距、高效的区域化供应保障,让大西安“菜篮子”装上更多本地的“优质菜”“放心果”。

在坚持生态兴区上,高陵将围绕“泾渭分明”,以国际化大都市“城中河”的标准,在严守生态红线、城市绿线的前提下,适当嵌入体育休闲、观光体验、文化旅游等城市功能。

在坚持品质强区上,高陵将持续增加民生领域投入,扎扎实实把最基础的民生工作做实落细。

其中,教育方面,开展校园环境提升工程,组织“名校+”共同体教师培训交流,推动硬件软件“双提升”,把教育办到群众心坎里。

医疗方面,实施特殊人群医疗保障清单化管理,开辟困难家庭和个体绿色通道,减轻弱势群体的家庭就医负担。

城市建管方面,树牢“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延展十四运会建设成果,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改造背街小巷,实现“背街不背、小巷荟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在坚持文化润区上,高陵将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高陵故事,塑造高陵形象,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切实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统筹推进文明传承、文化繁荣、文物保护,让“泾渭分明”、杨官寨遗址等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在高陵赓续发展、弘扬升华。

在坚持平安护区上,高陵将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稳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实现“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打造横向联动、纵向发力、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最大限度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城乡社区,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经开区

奋力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型经开区

“经开区是全市工业经济主战场和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地,2021年GDP实现1031.8亿元,迈上了‘千亿经开’的新起点。”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迪介绍,“下一步,经开区将聚力‘四新战略’,全面加快‘开放新门户、科创新引擎、产业新高地、都市新中心’建设步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产城融合、‘两链’融合、‘三生’融合。”

聚力工业经济主导,经开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打造汽车、新材料新能源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个500亿产业集群。聚焦重卡、光伏等 11 条重点产业链,实施“链长制”,推动“4+4+4”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同时,精准抓好招商引资,强化投行思维和资源保障,加快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2143亿元的 7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2022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 2340 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

聚力秦创原平台建设,经开区肩负着引领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的重要使命。经开区将围绕秦创原“三器”建设,加快推进秦创原示范工程;继续深化“西北有色院模式”,用好金融助力,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进“两链”协同融合。全年力争新设立秦创原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展示中心 20 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1200 家,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全面跃升。

聚力外向型经济发展,经开区将充分发挥高铁新城门户枢纽功能,持续放大“自贸区+综保区”叠加优势,加快中欧合作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坚持稳外资与稳外贸并举,支持陕汽集团、隆基绿能等区内龙头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培育壮大一批出口型“专精特新”企业。全年力争新增外资外贸企业 100 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15%以上。

聚力产城融合标杆,经开区将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大力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全面提速高铁新城建设、强力推动泾渭新城发展、持续深化渭北新城共建,推进红会医院、儿童医院、经开五校、开元剧场、北客站枢纽工程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打造“15 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建设宜居宜业幸福的经开样板。

聚力体制机制优化,经开区将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聚焦运行机制优化提升,以“去行政化”为切入点,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国企改革、“以亩产论英雄”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与行政区合作共建,厘清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构建“管委会+园区+公司”运行模式,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心一意抓经济,激发发展新活力。

本组稿件 记者 骆妍/文

推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