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陕西
陕西 > 全景 > 正文
站内

鄠邑区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原标题;我市鄠邑区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确定了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我市鄠邑区入选。

图片

近年来

鄠邑区用文艺赋能乡村美好生活

文化在这里找到了方向

农村在这里找到了出路

……

一起走进鄠邑区

感受山水相依、田园相生

城乡相融的幸福生活吧

图片

鄠邑区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区位优势明显,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鄠邑区依托秦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艺术融入乡村、点亮乡村、活化乡村,探索出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鄠邑模式。

图片

图片

近年来,鄠邑区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围绕“诗画鄠邑、品质新区”的总目标和“南山北水、东工西旅”的总布局,坚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着力打造美丽、活力、富裕、诗画、宜居、和谐的美丽乡村。

此外,鄠邑区还连续举办了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高标准举办“终南诗赋·名家朗诵晚会”“秦岭·秦人·秦腔:戏曲专场”“麦浪音乐节”等20余场大型活动,用艺术手段赋予乡村鲜明的地域文化、艺术特色。

图片

同时,在艺术节的带动下,一条位于秦岭脚下的精品艺术乡村文化旅游线——“八号公路”不断延展:栗峪口村打造“乡创客”文化产业集群、下庄村打造新民艺传承示范村、栗园坡村打造乡野农产文旅村……沿线村庄在不断探索乡村艺术游的产业融合。

图片

通过不断营造新的消费场景,实现了城乡生活场景互为转换,塑造了“土锤咖啡”等56个文旅新IP,策划研学旅游、农业采摘等20余个增收项目,开设100余个共享销售摊位,预计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充分展示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鄠邑实践”。

图片

鄠邑区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多元发展之路,聚焦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村集体经济扩量提质增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推进以“鄠邑葡萄”“同兴西瓜”“鄠邑蓝莓”“鄠邑杏”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一带、一区、三大基地”的现代果业发展新格局。

图片

同时,为巩固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建设了火车头雕塑文化产业园区、农民画销售工坊、龙窝酒文化产业园区,并发展多业态文化产业,推出了布艺老虎、微缩社火等非遗文创制作销售乡村文化产业。

图片

图片

鄠邑区还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农业托管、精品民宿、农耕研学等新产业,打造出了Localand ·终南鄉宿、花栖月、唐爵山宿等19家文化主题特色民宿、曲水稻香生态农业景区等农文旅综合业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鄠邑区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聚焦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道路两侧等3大重点区域,开展“拆刷清修扫”5大行动,在全区营造“村子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浓厚氛围。

图片

以“家庭”为着力点,以创建“美丽庭院”为载体,以“一村一景点、一户一景观”为目标,广泛发动群众,精细打造,不断提升村庄颜值。

图片

截至目前,全区创建省级“五美乡村”示范村1个、市级美丽村庄片区1个、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5个、美丽宜居村庄81个、美丽庭院示范户1.38万户。

图片

此外,鄠邑区曲抱村以稻渔综合种养项目为突破口,以产业功能分区为引导,以“农业+创意+休闲”为抓手,将原先的荒地变成水田,以“曲水稻香”为核心,让昔日的撂荒地“耕”出农业新景象。看似平常的稻田,却因“关中江南”的美景成为拍照打卡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水稻种养示范区、生态文旅衔接区、优质粮食培育区、科技农业孵化区和产村融合发展区,鄠邑区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希望,打造着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新局面。

图片

图片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今天的鄠邑,是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画卷!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