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镇罗硷村旱作农业示范:节水与增产的榆林实践
陕西
陕西 > 资讯 > 正文

古塔镇罗硷村旱作农业示范:节水与增产的榆林实践

在位于榆林市区南20公里处,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罗硷村,一幅生动的旱作农业节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记者亲临示范现场,以观察者的视角,记录下这片土地上节水技术的创新应用、作物品种的优选展示以及农民对新技术接纳与认可的全过程,揭示了干旱环境下农业生产的生机与活力。

节水技术的落地生根

步入罗硷村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膜深沟探墒穴播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幅宽1100mm、厚度仅0.01 mm的防草黑地膜犹如一道道细密的“保护网”,覆盖在田间,谷子、高粱在膜下悄然生长。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技术通过联合机械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工序,形成自然垄沟,既锁住土壤水分,又防止杂草滋生,大大简化了种植流程,降低了人工成本。实地测量显示,采用此技术的高粱示范田亩产介于264.4公斤至355公斤之间,谷子示范田则实现了平均亩产152公斤,展现了强大的节水增产效果。

复合种植模式的生态智慧

在罗硷村,大豆与玉米的复合带状种植模式引人注目。沿着田间小路走来,可见4:4模式下,玉米与大豆错落有致,形成有序的“绿色拼图”。这种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作物间的共生效应,玉米为大豆遮阴,大豆则固定氮素、改善土壤,二者互利共生。

数据显示,玉米每亩产量达到463.8公斤,大豆则收获了100.3公斤,双双超越传统大田种植,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民对此模式赞不绝口,认为其既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又丰富了农产品结构,为家庭收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长。

新品种比拼与抗旱性考验

面对干旱的现实,新品种的选择与抗旱性能的考察尤为重要。示范园内进行了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的新品种引进与对比试验。大豆品种如陕垦豆4号、金豆1号等,虽遭遇严重干旱,但得益于全膜覆盖与适时补水,仍保持了较高产量,尤其是冀豆12以其大颗粒、适口性佳的特点,赢得了农户的好评。在玉米品种中,延科288、莱科818等品种展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宜的生育期,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高粱新品种如晋粱208、晋杂2001等,凭借优异的耐旱性与高产特性,在此次旱季中脱颖而出。

此外,针对马铃薯、玉米、豆类、谷子等作物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活动持续开展。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农民如何科学使用抗旱保水剂、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如何借助杀虫灯、驱鸟器等设备进行绿色防控。全年累计培训逾600人次,农民们积极参与,互动热烈,展现出对新技术的热切渴望与快速接纳。

罗硷村旱作农业示范园的成功实践,为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下一步,园区将继续扩大节水技术与优质品种的推广范围,加强对抗逆性强、适于本地气候的新品种的筛选与试验,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确保节水增产技术真正扎根于田间地头,助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