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一天,山东能源正通煤业创新团队受邀出发至西安,参加陕西省发改委组织开展的补助类项目资金管理培训。
“该政策将对符合条件的单个煤矿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补助,可用于计划新开工或续建项目,对煤企重大利好……”在培训老师的讲解下,正通煤业创新团队意识到,争取煤炭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或许可以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公司灾害治理工作加速赋能。
众所周知,制约正通的生产难点是灾害,阻碍正通发展的痛点是灾害衍生出的一系列生产难题。在冲击地压、高地温等多种自然灾害叠加影响下,正通煤业一路探索、一路攻坚,完成了从生产“困难户”到发展“主力军”的蝶变,那么他们崛起的密码是什么?
答案就是“创新”。内生创新、革故鼎新,正通煤业从未停止过争先的步伐。且锦上添花的是,2021年补助类项目资金管理培训之后,该公司积极和当地政府部门对接,精研政策、开放思路,着力寻求政策红利向发展红利的转变,开辟了一条“政策创效”新路径。
“自2021年起,我们广泛依托煤矿安全改造、产品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研发、财务税费减免等项目推进需要,深入研析省发改委和财政部下发的文件要点,并组织申报跟进,争取政策红利,为灾害治理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该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侯涛介绍。
然而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有资金这一“养分”加持,那“水”从何引?“壤”如何育?
引调创新活水,正是寻求强劲技术的支撑供给。“之前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技术需要,补短板是共识,关键是怎么补、往哪补。”该公司副总经理任邓君坦言。
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沟通,持续健全“政、企、产、学、研”更高层次的开放包容、协同融合科技创新开发机制。面对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立项的第一批科技攻关项目,他们直面难题、勇挑重担,独创“探、防、治、排”四字综合治理体系,首创“以帷幕注浆为主、平面注浆为辅”的井上下联合减水思路。
“我们以项目为依托,识变应变、对症施策,围绕矿井水害治理、冲击地压防治、生产接续稳定等方面,不断汇聚力量、创新思路、赋能发展。”任邓君说。
4月份,该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5家知名院所开展的《高家堡煤矿深部复杂环境冲击矿压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经潘一山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任全治对整个课题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培育创新土壤,则是打造支撑创新的环境平台。正通煤业立足专业特色,围绕科研平台搭建,积极作为,挖掘公司科技力量“硬实力”的同时,不断加大地方政府、科技企业、科研团队、中介组织的招引和培育,推动创新资源聚集,形成合力,先后成立了“长武县矿大夫工作站”“咸阳市顶板水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多个“政企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
翻开该公司创新工作总结,平台载体的协同创效作用赫然显现。从项目确定到合作探索,从攻坚突破到创新应用,正通煤业充分发挥多方主体力量,久久为功。他们先后投入科技研发费用上亿元,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3项,向上争取政策资金近8000万元,引进国家高层次专家团队5支,搭建形成“三市一县三企”创新平台,先后攻克灾害治理、生产接续、节本降耗等多项行业级技术难题,累计完成创效上亿元,为矿井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立足公司发展的痛点难点,认真落实‘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要求,将创新刻进基因、使创效成为风尚,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不断厚植新动能、培育新优势,让‘创新花’源源不断结出‘发展果’。”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军说。(刘慧娟 崔爱霞)
供稿单位:山东能源正通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