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大关中!追寻粗犷和风情并存的那一方人和那一方土。

摇一摇那古井的辘轳,推一把磨面的磨盘,拉一下茶炉旁的风箱,打开“上一代人”尘封的记忆,感知“下一代人”对这块平原的依恋。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别样的风情似乎还停留在那须臾。今天我们来搜索你印象中的大美陕西,讲述儿时的关中记号。

关中符号一: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详细]

寥寥几笔勾勒出生旦净末丑,数数几声唱不尽人间千古韵。

图片名称
留不住,儿时的“耍货”:陕西凤翔县城东六道营村的农民都有制作彩绘泥塑的传统艺术技巧,世世代代流传已久。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家家产户,男男女女都要制作一些泥塑玩具。出售给四乡人们作为互相赠送的礼品,也是孩子们过年度节的得意的“耍货”。
图片名称
“灯影子”下千古韵: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关中符号二: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详细]

踏着足迹找回喧嚣中的老街,搜罗民俗中的新符号

图片名称
清真文化 印痕深深: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之地,这一区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门、明代西城门楼群、众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庙、佛教西五台、喇嘛教广元寺等众多文化遗迹。
图片名称
关中人的“大老碗”情愫: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关中人语言习惯中称这种大碗叫“大老碗”或“老碗”。

关中符号三: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详细]

平地一声惊雷起,腔势凛凛,道尽关中平原的霸王之气

图片名称
大秦之腔 道悠远:我出生在关中西府周秦文化故里岐山县。在这片热土上有一种古老剧种秦腔。一阵阵鼓紧响后大幕拉开亮出戏台上的屏风道具。有一花旦彩腔细声,呀...呀呀。双手挥长袖背向观众第二腔下去变转过脸来碎步紧走,台下便有人高叫嘹咋咧。
图片名称
大秦风韵 陕西社火: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颇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陈仓区的社火脸谱,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讲究严格,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关中符号四: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详细]

大隐隐于市的,探索老关中人都遗落的文化

图片名称
可食的民间艺术——花馍:花馍又叫做礼馍、面花,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评为“秦艺六绝之一",盛行于陕西关中。在这里,无论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甚至亲朋往来,大都要用花馍相互馈赠,以示情谊。
图片名称
“望桩”——风雨中不朽:在坚挺的石桩上,隐藏着生命的脆弱;“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物换星移,科学战胜了愚昧,望族沦落为百姓。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拴马的实用功能更多地取代了望柱的精神柱,但愿人们不要仅仅看作拴马桩。

关中符号五: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详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