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祖辈辈用生命来爱的土地——魂兮,高原

陕北有棵参天柏 轩辕大帝亲手栽 陕北有条千年道 秦皇一路开过来 陕北有条无定河 春闺梦里到边塞 陕北有座宝塔山 光荣一代传一代 ......

一方土一方水 养育了我祖辈 山丹丹红艳艳 开得是那样美信天游唱不完 黄土地情和爱 东方红红满天 万里春风吹 情哥哥闯天下 盼你早些儿归 走天南走地北 忘不了情妹妹 日东升月西落 恋着延河水 腰鼓敲得像春雷 光芒万丈照陕北。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迈克-欧德菲尔德

信天游醉在高原上——妹妹站在那个圪梁梁上 哥哥我站在那个沟

陕北由于地域偏僻,居住分散,所以老百姓特别喜欢红火热闹。爱赶集、爱看戏、爱听书、爱参加婚礼和闹房,姐夫和小姨子爱开玩笑,嫂子和小叔子常常风趣,爷爷跟孙子更是打闹异常。特别是过年时,村子里人人重视闹秧歌,辛勤操劳一年的庄稼人,要开开心心地笑一阵,酣酣畅畅地闹一场。

男人们总是尽力树立自己风趣潇洒的形象,就连平时虎着脸蒙头干活的年轻后生,这时也一反常态地嬉戏打闹。那些一向文静的女孩子,此刻更是打扮的花枝招展,见人抿嘴一笑,内心翻江倒海。他们心灵的相撞,男欢女爱,还原了人的天性,还原了自我的本来面目和情感,唱起了《拉手手亲口口》。

这就是信天游,表述的爱情是天然的、火辣的、滚烫的,它甜里透着酸,酸中渗着甜。 [详细]

艾米丽-桑蒂

陕北女子——毛眼眼亲 毛眼眼美 毛眼眼是哥哥的四妹妹

在陕北,到处都能看见俊女子。一个个端格婷婷身材黑格幽幽发,白格生生脸蛋齐格蓬蓬牙,红格当当头绳辫梢梢上扎,毛格簌簌眼睛会说话。

正是这些漂亮、温柔、精明、能干的陕北女子,才吸引牵挂着陕北高原上的男人们,宁愿在黄土地上刨达一辈子,也不愿意离开半步。

女孩子小小的就许配了人家,嫁给谁,主要由家长或家族决定,本人很少有发言权,但她们不抱怨父母干涉了自己的婚姻。

尽管她们的爱情多数不如人意,只要嫁给了谁,就死心塌地跟谁过,“活着是人家的人,死了是人家的鬼”。一首陕北民歌里唱道:“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儿圆。” [详细]

北极猴子

陕北窑洞千年风华——陕北人生生不息、悲喜共溶的家

陕北浑厚的黄土地上,丘陵沟壑密织如网,民居以窑洞居多。石窑洞的修建通常以三孔窑洞或五孔窑洞为一组修建的较多,四孔、六孔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窑洞一般深8-12米,宽高为3米左右。

新旧更迭,陕北一茬又一茬的窑洞以其废兴记录了陕北人生存发展的历史,更将陕北孕育的特有文化渗透在这无言的物证之中。漫长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华夏祖先最早的文化思维,炎黄部落的文明之光就在这里开启。

窑洞保留的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延续下来,这是亘古如期的颖悟和灿烂。 窑洞中隐寓着陕北苦焦悲壮的境遇,也体现了欢悦和兴奋的气韵。宽厚深沉的黄土地上,纯朴勤劳的人民,正一如既往地在窑洞里品尝和体验着耕耘、收获、情感、梦想和生命。[详细]

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 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

保罗麦卡特尼压轴

正在消逝的中国文化——陕北说书

在陕北这块独特的土地上存留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陕北说书。它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弹拨到了现在。盲人书匠们走遍了陕北的大川小道以它特有的韵调慰藉过这块贫困而又闭塞土地上的人们的心灵。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老汉生了三个儿子,长大后给人家当奴隶,赶牲灵,大儿子叫大黄,让奴隶主把一只手剁了,二儿子二黄的一只腿被打坏了,三儿子三黄让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陕北的青化县乞讨为生。

一天大黄拾到两片烂木板,敲打着木板沿门乞讨,说上一些吉利话,主人便赐给他们一些残汤剩饭,有一次人家吃羊,他们捡来羊肠子,晒干绷在木板上,就弹出声音来,后来他们弟兄三人自制了琵琶,从此相互配合,边打、边弹、边唱。

二黄心想大哥去世后谁来敲梆子,他灵机一动干脆把两块木板绑在腿上自打、自弹、自唱。后来老大、老二去了山西临县一带,三黄却留在了陕北,婚后生了五个儿子,并将弹琵琶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们。 [详细]

保罗麦卡特尼压轴

陕北秧歌——来自远古的狂欢

你瞧,七八个彪悍的陕北汉子打着红边牛皮鼓,排着大小铜镲,敲着小铜锣……呵,中年伞头手中的大花伞犹如旋转的螺旋桨,十字步扭得天旋地转。陕北人爱看秧歌、爱闹秧歌,图得就是热闹,开心。

男女老少一旦成为秧歌对的一员,所有的心事都放下,所有的生活现搁下,所有的忧愁销声匿迹,闹个不够不罢休。

“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想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撂下饭碗,停下手中活计,抛开眼前琐事,心与秧歌队伍一起沸腾,一起红火。秧歌过街,街道两边水泄不通,肩膀上顶着孩子,手里牵着老人。秧歌在院子里,脑畔上、玉米架上、树杈上,人头攒动,密密麻麻麻,似乎胆怯秧歌消失。

你听,鼓点又响起来,那群男女老少早就迫不及待了。扭吧!疯了一般地扭,不要命了地扭。扭出陕北人的好心情,扭出一个人红红火火的日子。

这就是陕北人死了都要扭的陕北秧歌。 [详细]

保罗麦卡特尼压轴

新视觉:陕北婚俗记忆

旧时,陕北男女结婚必是全村最热闹的事,迎亲队伍颇为壮观,前边有吹鼓手开道,后边有新郎擎酒相送,一行队伍浩浩荡荡踏得山沟里黄土飞扬。崖畔畔,山梁梁,到处是围观的人群,好不热闹。

陕北婚俗最具特色的还数绥德、米脂、子洲、横山和延川、子长、吴起、志丹等地,最具纯朴的陕北味道。 旧时,男女自13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

若门当户对,就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其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办喜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七人组成,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猪肉、离母糕、清油、筷子、白面、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 [详细]

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拗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儿圆,人里头数不过 女儿可怜

在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里千沟万梁,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 歌唱者站在那山梁上,站得稳,挺得直,吼得响,拉得长,顺风势歌声达十里之外,在那沟里梁上荡漾不息,“一声秦腔吼,八尺的汉子热泪流,出嫁的婆姨也回头”.

搜索印象中的陕北符号

流动的风景——戏班

不知从何时起,陕北大地上多了一道流动的风景——戏 班。它们大多由十几个人或者二三十个人组成,或赶场于各地的庙会,或有钱人家遇婚丧嫁娶的时候偶尔请去演几场。在这些 戏班中,许多演员是迫于生计,一年四季跟着戏班到处游走;也有一些人不为挣钱多少,就是一门子喜欢唱戏,喜欢这种漂泊 不定的生活……[详细]

陕北人民领袖——谢子长

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三次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并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朱德同志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 [详细]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话说陕北米酒。陕北有句话,叫做“好汉问酒,赖汉问狗”。陕北米酒为黄色浊酒,呈粥糊状,浑浊黄稠,如黄河万里浊水。陕北也叫它“甜酒”、“稠酒”、“浊酒”、“混酒”。那时,各家各户,一年一度,只在过年时做。
  •  

  •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沟的炭。米脂有貂蝉,绥德有吕布。
  •  

  • 红绸绸被褥毛驴驴驮,陕北腊月喜事多。春节前后,唢呐手们是闲不住的。两杆唢呐一高一低,高的叫“张字儿”,低的叫“拉筒筒”,他们闭着眼睛,点着头,踏着脚,全凭一股神韵。陕北人爱吹唢呐,也爱听唢呐。陕北人吹唢呐吹得劲足气壮,痛快淋漓。

版权说明

凤凰网陕西频道 资讯中心出品,欢迎收藏

本期编辑:@高鑫

唱不尽黄土地那苍劲古拙的厚重情怀与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

陕北景色多壮观 高原托起了赤县天 一唱雄鸡天下白 朝霞映红了宝塔山 一面旗帜正漫卷 铁锤镰刀舞蹁跹 共产党人竞风流 欲使那龙章开新篇 黄土高坡作书案 大笔就是那太行山 延河水流如墨走 一泄千里奔向远 中国的版图有多大 胸襟就有多么宽 南泥湾的禾苗绿 总将希望植心间 纺车虽在外门转 头绪却在那心里边 满腹的经纶织锦绣 墨如黄河翻千番 窑洞挡住了三九寒 一片春光到眼前 满腔的热血如潮涌 笔锋一转点江山 谁说小米不当饭 有它脊梁压不弯 革命的身驱挺且直 自有浩气挽狂澜 延安的光明最无限 油灯照亮了半边天 共产党人砥中流 千秋大业一肩担。

文化大陕西之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