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陕西出品 文:杨志馨】踏入西府之地,必读非遗文化,走进关中农村,且看老人如何来“俏”。金秋时,在陕西农村,留守在乡土的老人,以玉米为地,铺过金光灿灿,以辣椒为帘,挂满丰收喜悦。印象中,陕西农民是啥样?烟斗在,帽子在,老年斑在,满足的微笑也在。在宝鸡农村,老人耍社火、画脸谱、玩皮影、做泥塑,如此“老之俏”。(孟宪军 摄)
喜庆之俏。闰九月的社火实属难见,在陈仓区张谢村,朴实热情的村民从凌晨就开始装扮了,从4岁的孩童到年过7旬的老人,从穆桂英杨宗保到青龙白虎,这更像是一场全村人的聚会。(孟宪军 摄)
惬意之俏。鼓敲累了,锣打疲了,坐下来休息一会,抽根烟,任烟圈铺满皱纹,也掩饰不了心中欢愉。
丰食之俏。每到饭点,一碗臊面让人垂涎三尺,从下面到出锅,不过3分钟,面的劲道被完整的保留下来,配上刚熬的臊子,泼上纯正的辣油,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出锅,酸辣劲儿让人忍不住“再来一碗”。 (张江 摄)
欢瑞之俏。 一把好嗓,唱出生活百态,满身技艺,释放出夕阳彩光。干完农活,来场皮影戏,生活就是那么铿锵有力,年老也不可怕。 (孟宪军 摄)
欢聚之俏。一场精彩的皮影戏吸引附近的老老少少,大家早早坐齐,等待好戏开始。一场文戏道尽千番情绪,一场武戏展尽火虎生龙。(张江 摄)
劳动之俏。“无面不成礼”,一捆岐山空心挂面,是宝鸡人过年过节的“最佳礼品”。这深受老陕人欢迎的岐山挂面,不但成为饭桌上的“神来之食”,更是作为一项优秀文化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张江 摄)
文化之俏。 这些用泥巴做成的“小人儿”,表情动作仿佛都活了起来,84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深老人兴奋的说:“我做了一辈子泥塑,画谱都在心中伸手就来,现在泥塑技艺被国家越来越重视,我们几个老人坐在炕头就为泥塑艺术的传承贡献了力量,我们非常高兴。”(孟宪军 摄)
素像之俏。村里来了美术家,大家挨个坐齐等待被画,虽然紧张到“不会笑”,但这人生第一次确实心里期待的很。 (老班长 摄)
期待之俏。几分钟后,画像完成,大家争先恐后看看纸上的自己,这么简化的自己,让老老少少笑的合不拢嘴。 (张江 摄)
消食之俏。吃过午饭,晒晒太阳,聊聊小天,晚年也不会孤单。(张江 摄)
淳朴之俏。关中农村的老人,身体也棒的很,走哪不用搀扶,自行车就是最好的代步工具。(张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