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伤痕 困难与困境
《亲爱的》,一个不那么“剧透”的题目,一张罗列赵薇、黄渤、佟大为大头照的白底海报,着实将一些不了解剧情的观众“忽悠”进了影厅内,让他们看到了他们从未关心过的现实。而这拐卖儿童的题材,在陈可辛手下,并没有被处理成《今日说法》或《焦点访谈》,失童问题是一个引子,牵出了陈可辛对当代中国社会广泛性的批判与反思。回顾全片,片中没有一个家庭是健全的,或者说健康的。无处不在的冷漠状态,正是陈可辛所发现的当代中国社会通体冰凉的症状。
如果这部电影用的是它原来的名字《家》或《回家》,那一定会收获《归来》的待遇,成为“中老年专场”。赵薇、佟大为,“亲爱的”……该不会是偶像片吧?黄渤?一定还有喜剧色彩。至少有一半90后观众是带着这种印象走进影厅的。和前不久的人艺《雷雨》笑场事件类似,在不少感人肺腑的节点都有年轻人发出真诚的笑声,只因银幕上的人是黄渤。也还有黑泡青年带着短裙妹中途离场,大概这个《亲爱的》和他们心中的“亲爱的”差得太远。【详细】
《亲爱的》:我仅有的生命线
《亲爱的》以田文军(黄渤饰)为首的寻子方与以李红琴(赵薇饰)为核心的追子方两条主线索构成了一副大陆现实普通百姓的生活图谱。影片涉及打拐、贩卖儿童妇女、中国司法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作为一位香港导演,陈可辛再次把握中国大陆题材,对于情感节奏拿捏精准,哀伤却不滥情。
在中国,拐卖人口的社会问题一直都有,不少影视作都涉及类似题材,电影中有诸如李杨的电影《盲山》(讲述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事)。陈可辛直接取材真实事件,改编自央视早年的一则“打拐”新闻。剧中的所有人物都有真实的原型可依,其中最有戏剧冲突的是李红琴这一人物,无论是一生被丈夫欺骗的悲惨遭遇,还是痛失两个孩子抚养权的撕心经历,成为影片起承转合的关键一环。【详细】
人来人往,勿失勿忘
严格地说,《亲爱的》观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群体,为人父母者,和非为人父母者。倒不是说二者间会对这部电影产生两个极端的评价,只不过,拨开这层属性差异,对于那些还没有感受过与孩子天伦之乐的观众而言,电影感动仍在,也只是出于某种情绪的通感,就并没有那么撕心裂肺震撼心灵了。
一个家庭寻找被拐孩子的故事,一群家庭寻找被拐孩子的故事,以及另辟蹊径所开辟的另类亲情视角。架设在真实事件改编的基础上,从立项起估计就是奔着催泪弹的使命而来。
早年间我们对于伦理悲剧接受程度颇高,哭片不用高投入一样可以大卖,《妈妈再爱我一次》上映时万人空巷,几乎成为社会现象。但放在如今的黄金周里,面对着强大的喜剧片对手,《亲爱的》仍然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