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局外人姜文的走心悲情

或许连隔壁的王大爷都已经知晓了《一步之遥》的如潮差评,用不着刷微博看朋友圈或浏览各种网页,只需在沏茶时瞧一眼电视或者晨练时听一听广播。正如大家所感觉到的那样,这部电影在映前映后都颇为引人关注,话题式的电影,现象级的声浪,如潮差评压倒性的碾过稀松赞扬。大V比深V更具影响力,几个不经意的评价害得不少选择恐惧又缺乏独立的人买个票像赌博似的,仿佛担起了智商与品位的风险,纠结不已。然而,真的是“果然很烂”吗?很不凑巧,没有在《一步之遥》中看到差评如潮所说的那种“走日的烂”,倒是在影片结束后,感到了一种难以名状却硬朗存在的“走心的孤独与悲凉”。


姜文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理解,表达了他对悲伤的理解,只是这种方式大概不是人们所习惯的体位,没能取悦到嚷嚷的大多数。奇妙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还是喜欢挥舞个人的不高兴来否定他人的个性,涌现出波涛一般的差评。并且,大多数人说这部电影烂的时候,有一个奇怪的落脚点,它不在于电影,而在于导演,用的词是颇为令人酸心的“自恋”。【详细】 

TO BE OR NOT TO BE?

《一步之遥》是一部分裂的电影,分裂点在哪里呢?也就是这几天,姜文作品名声在外,《让子弹飞》造就了中国电影“作者电影”的一个高度,从神作的期待到首映日以来满屏差评,造就了该片分裂的状态。其实就看你心态如何,这是一部标准的姜文电影,一部作者电影,都是意料之中。电影绝非你想象的那么差,只不过以姜文以往的姿态,以神作的标准去衡量该片,还是稍逊风骚。姜文不是神,只是大家喜欢造神,但欣赏电影要的是平常心,会有很大收获,换句话说,也对得起观众的期待。《一步之遥》是一部上乘的作品,也是极具姜文风格的作品,但缘何造成如此争议呢?


有一种说法:在人类长长的艺术发展史上,艺术的历史不仅仅是作品的历史,而且也是作者的历史。同样,在电影100年的历史中我们也不能忽视电影作者的历史。作者论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出现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早期的法国,并由此促成了一场彻底的全球化的电影革新运动——法国新浪潮运动。法国新浪潮中的作者论,也就是作者电影,一种艺术家个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一种用摄影机写作的电影语言。【详细】 

《一步之遥》:你我共有的这个世界

相声、评书等传统民间曲艺的演讲人,通常会在开场时为观众念一段定场诗,以确立故事的主旨。姜文在《一步之遥》里也用了类似的手法。第一句旁白他就引用了莎翁名句“To be or not to be”。这对人们理解男一号马走日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以及他与整个剧情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提示作用。随后,姜文又引用了一次曹雪芹的名句,“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这句话,其实也为影片荒诞不经的总体风格定下基调。


对电影,姜文自有一套见解。他曾把拍电影比作酿酒,把看电影比作喝酒。观众既是来喝酒的,你就不能只为他端上一筐葡萄。这在他看来,既不讲究,也不地道。所以他从不一本正经讲正史,而喜欢把故事掰弯了、揉碎了,加上点化学反应,再捏巴捏巴绕几个弯子讲给你听。这没理由,个性使然。所以他的故事很少直白畅达,而总是暧昧含混,惶惑迷离,让人难以索解、疑窦丛生。【详细】 

马走日和项飞田,日和田貌似只有一步之遥,但其实“田相当于四个日”,两人做人却差了十万八千里,一个忘我搭救,一个大义灭亲。马走日和完颜英的爱情也只有一步之遥,在唾手可得的幸福面前却乐极生悲,一个见了阎王一个成了杀人犯。马走日前脚刚从风车上摔下,武六后脚从磨坊中追出,也差了一步之遥。一步之遥,一念之差,失之毫厘,却是差之千里,却是天壤之别。

影片掠影
凤凰网城市联盟监督电话:010-60676727 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huly@ifeng.com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Phoenix New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