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式”这3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治堵”……国人无奈自嘲也好,刻意调侃也罢,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中国式”标签的流行,在“中国式”符号意义里,到底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情绪?

中国式过马路引热议 凑够一撮人就走

“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国人规则意识集体淡漠

平常我们过马路时,这样的过法确实不鲜见。有一两个身影老老实实等变灯,还被同伴责骂:快点儿,别傻等了!许多时候,我们自己下意识也就随大流走了,一抬头:哎,这不红灯吗?我怎么过来了?明知违反公共约定,但心里“冻结”了是非,只看那点儿小利益、小方便,背后是庸俗后果论在作祟。[详细]

 

“中国式过马路”不能单拿素质说事

城市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结果就是非机动车与行人的路权日益遭到排挤,那么“中国式过马路”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也难脱干系。“中国式过马路”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那真正是“剪不断,理还乱”。[详细]

中国式接孩子调查:多系独生子家长担心安全问题

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孩子”又成网络热门话题。而类似的话题,在全国各地的论坛中,也都吸引了众多家长吐糟。事实上,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便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 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彷如集贸市场。与之相对照,在国外多数地方的小学门前,几乎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详细]

“中国式接孩子”的背后是无奈

近来,一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一夜之间成为舆论的焦点,引发数亿中国人的强烈共鸣。从“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到家长扎堆校门口翘首盼孩子的“中国式接孩子”。不同的城市,相似的生活状态戳中国人共有的兴奋点。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网友纷纷跟帖“太形象了”、“同感”。10月20日,扬子晚报的一篇《“中国式接孩子”调查》又再次将聚光灯投向这个“中国特色”。[详细]

“中国式接孩子”不只是家长的问题

“中国式过马路”与“中国式接孩子”,可谓“孪生姊妹”。在国人的热议和反思中,包括安全意识、规则意识、文明素养以及交通现状等。其实,无论“中国式过马路”还是“中国式接孩子”,都不只是家长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中国式接孩子”确实属于“中国特色”。就连城市形态、交通状况和人口众多等方面与我国都较为类似的日本,也很少有家长接送小孩的,原因何在?值得反思。[详细]

其它中国式现象

五问中国式养老:明天,我们怎样养老?

五问中国式养老:明天,我们怎样养老?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5倍多。[详细]

中国式慈善:透明为何这么难?

中国式慈善:透明为何这么难?

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日前推出的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人们终于可“一窥”善款的来源和去向。[详细]

“中国式送礼” 才是最可怕

“中国式送礼” 才是最可怕

10月21日,诺奖评委马悦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诺奖评委今年一致推选莫言获奖,否认翻译莫言作品发财。[详细]

六问中国式治堵:用行政强力治堵是给民心添堵

“中国式治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中国汽车社会爆炸式增长和城市半径野蛮快速扩张形成的顽症,限行绝不是“治堵一贴灵”,治堵需要从交通文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功能再规划、公交优先建设等多个方面下刀用药。[详细]

“中国式治堵”不能不限权

每个人都有开车出行的权利,但受到当前道路资源的限制,如果都不愿适度放弃一些开车出行的权利,那出行的权利就可能受到限制。所以我们的政府要首先保证人们出行的权利,其后才是开车出行的权利,在这里出行的权利高于开车出行的权利。[详细]

“中国式治堵”不断升级却难堵漏洞

深圳工作区停车费上限拟涨至每天200多元,北京再提评估单双号限行可行性,上海车牌拍卖价突破6.6万元大关,广州车牌摇号越来越难并传“限制外牌”……近期,一线城市治堵“限”字频频升级。[详细]

各种“中国式”层出不穷

“中国式作业” 幼儿每天花4小时

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小学生活,家庭作业怎么会有这么多呢?[详细]

幼儿园能否告别“中国式收费”

“入园难、入园贵”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详细]

“中国式”相亲进化史

网友盘点了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式相亲进化史。[详细]

"中国式"医改求解世界性难

为了13亿人的健康明天--"中国式"医改求解世界性难题。[详细]

“中国式”标签何时正名

舆论在用“中国式”标签自我解嘲、警醒世人的同时,能否给我们生活中一些扶贫积弱、伸张正义、朴实善良、勤劳勇敢的中国式行为冠以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标签呢,让我们身边多一些“中国式好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用几千年的“中国式礼仪”去接待八方宾朋,让无处不在的“中国式微笑”温暖冷漠的心,用我们实实在在的“中国式行动”给“中国式”标签正名。[详细]

有多少“中国式陋习”我们司空见惯?

微博上最近流行一个段子,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并美其名曰:“中国式过马路。”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详细]

中国式陋习成为一种习惯性违章

种种“中国式”陋习和我们的规则意识、从众心理、环境影响、习惯养成都有关系。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中国式陋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违章。我们的确需要越来越多的声音,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就是中国人所独有,“乌合之众”也并非“中国特色”。[详细]

调侃“中国式”陋习更需理性思考

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能形成新闻效应,关键就在“中国式”三个字,虽然读来诙谐,但如此的“中国式”多少有些以偏概全。给社会现象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可以引起国人的重视和思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式”讨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文明意识的觉醒,来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备,让“中国式”的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是越来越彰显一个大国风范和魅力。 [详细]

  • “中国式”讨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文明意识的觉醒,来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备,让“中国式”的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是越来越彰显一个大国风范和魅力。——何悦
  •  

  • 在公共传播领域中动辄打上“中国式”的标签,极可能造成偏见性的误解,干扰公众对解决违法现象的信心与方向。就此而言,集体闯红灯的行为当批,但“中国式”的标签不宜泛滥。但愿,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式”的符号意义里,有的是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荣光。——傅达林
  •  

  • 舆论在用“中国式”标签自我解嘲、警醒世人的同时,能否给我们生活中一些扶贫积弱、伸张正义、朴实善良、勤劳勇敢的中国式行为冠以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标签呢,让身边多一些“中国式好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用几千年的“中国式礼仪”去接待八方宾朋,让无处不在的“中国式微笑”温暖冷漠的心,用我们实实在在的“中国式行动”给“中国式”标签正名。——朱梅

版权说明

凤凰网陕西频道资讯中心 出品,欢迎收藏

本期编辑:@范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