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前世今生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出现、发展和完善,是在农耕文明时代,仔细考察节日期间的民俗,就很容易发现农耕文明的烙印。农耕文明时代(尤其是早期),人类为谋求生存、温饱和发展所进行的劳作,是非常辛苦的。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春节饮食习俗的变迁

一般来说,中国人一年中最看重的一顿饭是年夜饭。这是一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新年庆典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几乎具有了仪式般的意义。

春节拜年的起源和变迁

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驱傩

唐王建《宫词》:“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写了仪式的场面;孟郊的《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详细]


压岁钱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基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详细]


儿童卖痴呆

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详细]


打灰堆

《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详细]


贴门神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帝书》云:上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树,树荫如盖。每天他们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缚之喂虎。故家家户户于春节户悬“桃符”。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详细]


镜听

唐王建:“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嚓嚓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详细]



祭神灵和祭祖先

每逢春节(过年),人们都要祭祀神灵,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烧香的队伍十分壮观,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抬上丰盛的祭品,争先恐后,抢烧“头炉香”。[详细]

置办年货

那些各式各样的名贵点心,什锦南糖、名烟、名酒,简直叫人口馋;还有那些为年节准备的肉类、蛋类、鸡、鸭、鱼各种副食品,货堆如山,任君选购。[详细]

写春联

孟昶亲笔书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门庭院落,到处都张贴着鲜艳夺目的春联。[详细]

耍社火

耍社火的内容和规模大小,视年景的好坏而定。一般在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传统的社火活动,就此起彼伏,大耍而特耍之。[详细]


  • 陕北的春节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

  • 关中的春节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 陕南的春节

    所谓的“吃腊八”,主要是包“扁食”,将“扁食”和红白萝卜、白菜、肥瘦肉丁、豆腐丁和大米一起煮,还有的顺便擀几个面片,搓几个“麻食”,凑够八样一起来煮。

/ page

在“辞旧迎新”的节日里,我们用很多方式来庆祝这一美好的节日。春节的习俗非常多,陕西更是如此。其中,陕北、关中、陕南还各有其特有的或者非常重视的过年习俗。虽然传统的春节有非常多的形式,但因为社会的发展,很多习俗在发生着变化。不过,这种改变并不意味着完全分离传统民俗,也不是做到传统春节年俗而放弃现在生活。

  • 时代的变迁

    现在科技带来了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和选择,过年方式比较多元。中国人的精神支柱非常世俗,就是坚信新的一年会比旧的一年好。所以,无论发生多大的变化,过年的核心意义——团圆,永远存在。

  • 春节也迎新

    过年的新方式始终与时代同步。其中拜年的方式变化最明显,从登门到团拜,从电话到手机短信再到网络视频,连贺年卡如今都在日益削减,何况这还有益于环保呢。

  • 今天的春节

    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正不可避免地遭遇过去时与现在时的时态转化,但春节,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顿团圆饭,仍然牵动着亿万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愫。

凤凰网城市联盟监督电话:010-60675241 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gaoshan@ifeng.com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Phoenix New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