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陕汽集团,有着这么一群技艺精湛的员工,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陕汽才能够在市场上披荆斩棘,为我国的汽车工业熠熠生辉再添光彩。这其中,就有一位技工:邹榕。作为陕汽集团唯一一位工人专家,他凭借着自己的专业和创新获得了许多荣誉,为自己在陕汽集团的职业生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邹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但获得了许多发明创造方面的荣誉,还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拥有自己独创的“四大绝活”:“三刀两丝”,即在工件上只切三刀,就能达到“两丝”,也就是头发丝的二分之一的精度;钨钢刀高速挑梯形螺纹30厘米长度五分钟可完成,可使工效提高三倍;橡胶模收缩性根据不同材料可准确预测;车细长轴从刀具、夹具有独特的见述。凭借这四项绝活,邹容已经成为了陕汽零部件加工的“技术大拿”。“不光是我的‘绝活’,我的发明创造也是感谢单位给提供这么好的环境,没有单位的支持,我做不出来今天的成绩。”邹榕说。

3/

早上不到八点半,邹榕已经准时来到自己的工作室进行换装。“早点来是我青年时期养成的习惯,那个时候我还是学徒,师傅们个个都来得特别早,想学东西就得早点到。我们是不可能比师傅来得还晚的,那是不行的。”他的衣柜里随意堆叠着一摞荣誉证书,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已经50岁的车工不平凡的职业成就。

4/

换好工装,邹榕从自己的工作室走出来,向车间走去。这条小路,邹榕整整走了十六年。每天的工作,就从邹榕踏上这条小路开始。邹榕说:“从这条小路走到我们车间不到5分钟,每天走在这条小路上,我都会习惯性地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想想昨天干了那些活儿,今天需要干哪些活儿。”

5/

每天走进车间,抬起头就能看到这条横幅“不忘初心跟党走 青春建功团员先行”。醒目的条幅上写着陕汽员工的信念,也不断提醒着在这里工作的人们,要不忘初心,努力前行。邹榕说:“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是生产车间一有问题,都是党员先往前冲。这种精神也特别感染我。激励着我要好好工作。”

6/

车间里整齐地堆放着各种零部件和设备,耳边充斥着各种加工配件和组装车辆的轰鸣声。邹榕说:“我年轻那会刚进厂时,厂里的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还没有这么高。很多时候都是人力和机械相配合,现在厂里的设备已经很完善了,而且管理制度也特别严格,看着东西特别多,但是都是按照规定放置在规定区域,不仅使用方便,还提高了效率;同时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单位还给大家配发了降噪耳塞,这也是公司对我们的关心。30多年,一步步看到我们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好,我心里就特别地自豪。”

7/

邹榕边巡视边不时地检查一下放置在旁的汽车零部件和组装设备是否状态良好,这是他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不管什么时候,我看到摆放位置不对的零部件和设备,都要把它摆好。这是我的习惯。以前我就听说,有别的企业由于管理问题,导致设备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结果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干我们这行就得精细,身边的同事都说我有些时候仔细得过头了,有些年轻员工还说我是强迫症。”邹榕笑着说。

8/

邹师傅走在车间里,相熟的同事看到总要跟他打个招呼,每当有同事遇到问题也会立刻向邹师傅请教,他也会认真跟大家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团队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只要同事有需要我帮忙的,我都尽我所能,帮他们解决问题。”有一次,邹榕已经换班回家了,但是厂里的流水线上一个配件出了问题,其他人都束手无策。厂里的领导最后给已经到家的邹榕打了电话,邹榕二话没说,换上工服就来到了厂区,经过他与同事共同的努力,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解决。

9/

随着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车间里的显示屏上显示着实时的车间工作动态,每一个生产细节都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汽车的零部件静静地放置在生产线上,等待着进一步的加工。从过去的人工管理到现在的数字化车间,在这里工作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进度越来越一目了然,工作效率也越提越高。“我们在这里工作,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做得好。现在我们装配线上技术水平都这么高,大家每天更是在鼓足干劲干活,没人愿意落后。”邹榕说。

10/

每天邹榕总会习惯性地检查一遍自己发明的各种设备,确认它们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例如这个齿轮油装置,就是邹榕的发明之一。“之前没有这个设备的时候,我们的给油枪有时滴油、漏油,虽说一点点油看起来不多,但是积累起来这个量也是很惊人的。我看到这个情况,就觉得挺痛心,想自己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就发明了这个装置。这个装置主要是用来解决给油枪滴漏油的问题,油枪放到这里,油就滴在了桶里。通过滴漏油的回收,每年可以为厂里节省二十多万元。我每天来这里看看,就是确保它能行,能用,不出问题。”

11/

2003年,邹榕调到了特种车事业部,负责完成一线车间、生产办、设备科等各种需要加工、改制的汽车件。“这里零件品种多、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工序复杂。我必须调整心态,去适应新环境。”邹榕表示。他通过认真观察,了解和总结,跟其他的同事不停地沟通,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创新性地解决技术难题。他设计制作的各种夹具、吊具,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我的发明创造也不是一天就完成的。所以别人有问题问我,我都毫无保留地向他们分享我的经验。”邹榕说。

12/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设备,是邹榕设计制作运用液压系统完成的压装工作台,用机电一体化操作解决了衬套压入支架孔的工作。“过去我们每压装一件衬套需要两个人配合,用铜锤不停地敲,8-1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特别麻烦,不但工作效率低,还容易造成报废件。老邹发明的这个压装工作台只要我们按电动举升缸电源按钮完成衬套压装工作就行,一个人在2分钟就能自动装配完成,特别好用。而且这个设备装有红外线感应设置,如果人手伸到了夹具里,机器就会自动停止,避免了工伤的出现。”车间铣工贾明善说。

13/

很多年轻的同事工作上遇到困惑,也会邹榕请教。“年轻人不管什么时候有问题来找我,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内,我都尽力帮他们解决。”邹榕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很多东西都不懂,多亏了当年我师傅认真地教我,我才从对工作一知半解到今天的得心应手,我的成绩离不开我师傅的指点和帮助。现在我能帮到年轻人,我心里也挺高兴。这对我来说,也是个激励。我也得不断地学习,不然指导不了年轻人。”邹榕拿起手中的配件,认真地给前来请教的年轻同事指点起来。

14/

每次帮助年轻同事解决问题,都让他回忆起自己刚进厂的日子。1987年,邹榕进厂后被分到车工的岗位上,由当时的师傅喻磊带着,逐步开始熟悉自己的工作。“我进厂以后就进了工具组,被分了个好师傅,我的师傅是三甲劳模,在劳动比武中还是宝鸡市第二名。因为当时没有考上大学,我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但是当时我师傅干活儿干得非常好,我们是跟一些北京师傅一起干活的,每个人都在比技术、比能力。我师傅待我比较好,尽心教我,所以我很快就调整了心态,一般人‘出师’得三年,我九个月就‘出师’了,我还是很感谢我师傅的。”邹榕说。(受访者 供图)

15/

创新工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邹榕不断学习新方法、新技术,休息时间翻看技术资料。“我业余时间主要就是放在学习和思考上,干我们这种工作,学习和积累是很重要的。一天不学习就有可能退步。还有,要指导年轻人,自己首先就要懂行,不能什么都不懂。所以我也得多看看书。”邹榕说。“老邹就是这么个人,特别有恒心。每次我们有事来找他,都能看到他在看资料。我们都被他感染得喜欢看书了。”铣工贾明善说。

16/

邹榕在切割工件时十分从容,探手轻柔,不疾不徐。他的自信,来源于他独特的“工作哲学”:“干我们这行,慢就是快,快就是慢。慢了(车)刀磨得好,活儿不出问题。别人磨一把刀可能只能干二十件活,我磨一把刀能干三百件活。手上功夫不行,你的活儿就干不出来。首先自身的技术能力就要过硬。”在蔡家坡分厂工作的时候,邹榕曾经修理过一套美国进口的设备。当时机器出现问题,相关的零件在国内买不到,如果要买,只能从美国邮寄,十分耽误工期。“我们就自己设计了一个模具,先粗磨再上刀,再一点一点地研磨,然后拿标本比对,最后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邹榕表示,“当年就是靠着自己平时的积累,我们才能用最快的时间把问题解决了。”

17/

邹榕说:“我虽然是个车工,但是铣工的工作我也懂。年轻的时候我们车工、铣工都学。”在自己的非专业领域刻苦钻研数十年,邹榕有自己的理由:“有一次我参加技术比武,就看到一个外地师傅在操作铣床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好在那位师傅经验丰富,最后还是把问题解决了。我就觉得,技多不压身,我自己也要多学点东西。”这一学,就是十几年,现在的邹榕,对于铣床的操作,也十分精通。

18/

陕汽的工人成长阶段规划得十分清晰。根据陕汽人力资源备案和反馈,工人中的专家级别只有邹榕一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还需要不断努力,把自己的技术再提高一些。”邹榕说。因为自己的工作,邹榕对完成好的每一辆车都充满了感情,他轻轻地抚摸着整车,好像是抚摸着自己的孩子,自豪地介绍道这辆车身上都用到了哪些他加工过的零件。“有时候我走在路上看到我们的车,或者看新闻,看到我们的车被卖到世界各地,我心里就特别骄傲,工作起来也特别带劲儿。”

19/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邹榕走上了回家的路。然而,邹榕和我国汽车工业中千千万万的“邹榕们”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现在设备都越来越先进了,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愿意学我们这种技术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像我师傅教我一样,找关门弟子来教,把我们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20/

“我从不认为我是个'专家',就是因为我师傅的教导,我才有了今天的技术水平,才能为公司做那么一点点贡献。”邹榕表示。邹榕的故事结束了,但“邹榕们”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他们默默无闻,然而内心坚定,他们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也见证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日益强大。不管等待他们的是不是下一个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他们都将面对挑战,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用自己的努力打磨出精致梦想,用自己的坚守诠释无悔人生。(策划:冉旭阳、苏茂 图文:冉旭阳、吕夏婧 视频:卫阿妮、吴尚怿)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Phoenix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