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户县农民画”最辉煌的的时期。李凤兰、刘志德、王景龙等农民画家轰动全国,甚至在国际画坛上也留下多彩的一笔。1988年,鄠邑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在这片画乡热土上,鄠邑的农民画家们用他们明艳的画笔画他们脚下的关中平原,画他们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庄稼,画他们宁静的村庄,画他们干净整洁的小院,画他们的猪狗牛羊,画他们的生活,画他们的感受,画他们的想象……王乃良就在这样浓重的乡土文化中成长起来,作画于他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兴趣。

2/

1974年,中央美院到户县“开门办校”。那一年,王乃良11岁。中央美院驻在西韩村,成立了美术组。美术组给村里的一些墙上画上了壁画。偏巧,王乃良家的墙上没有画。这件事情让王乃良耿耿于怀,他晚上睡不着,又从床上爬起来,趁着月色用黑煤在自家墙上勾勒了一幅画。 第二天,村里生产队的人上工的时候,看到王乃良家的墙上有一幅画,画上是一个老汉抱着一捆麦子,虽说就只有大概的轮廓,但看起来倒也是有模有样。生产队的人赶紧叫来了中央美院的老师,老师一看,觉得这孩子画的不错。一位叫戴顺治的老师拿来了颜料,把王乃良的画给涂上了颜色。

3/

在接下来的一年,王乃良便跟着戴顺治等几位老师在生产队学速写、学素描。“老师们教会我要抓人和物的特点、还有取舍……”提到几位恩师,王乃良仍觉得学画的日子历历在目。王乃良对于绘画的热情也被激发,平日里只要有时间,就不停地画。连课本上的插画都要临摹,直到临摹到满意了为止。也正是这一段学习,让王乃良从绘画中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启了他的绘画生涯。

这一画,就是三十年。

4/

农民画没有系统的理论架构,大部分根据作画人的意向去画。王乃良在介绍自己的画作时,总是兴致勃勃,从他怎么产生灵感,到准备怎样表达,以及最终怎样成画,他的思路都非常地清晰,并且热情饱满。怎样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在纸上,怎么把生活变成艺术,怎样让艺术又不脱离于地域文化,这是户县农民画家最常思考的问题。“我们的作品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嘛,但是又高于生活。有时候我们也会画一些抽象的作品,但是我们的抽象和西方的还不一样,我们的抽象还是生活的一种表现。”

5/

“灵感”是王乃良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他学过速写、素描,还学过一阵子的国画,但最终还是脚下这片土生土长的家乡给了他不竭的灵感。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韩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工业兴村、旅游富农的道路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旅游与农民画产业互生共赢的道路,也多次被省市授予文明村镇的称号。村子里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簇拥。道路两旁有画室,有农家乐。行走在其中,既能够体味到生活的烟火气,同样也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气息。

6/

王乃良的两个工作室也是东韩村的一处风景。对于鄠邑的农民画家来说,他们的艺术创作与脚下的土地、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王乃良有两个工作室,其中一个就在家里。小洋楼的门口搭着葡萄架,十分有意境。王乃良的画作中也多次画到自己的小院。

7/

王乃良的画室恰如其人,也十分地低调朴素,墙壁上挂满了他多年来的画作,除了作画的大桌子,再有一个拷贝台。说到这个拷贝台,王乃良也十分的自豪,因为这是他自己制作的。用一个木头箱子,里面放上几个白炽灯,上面再加盖一层透明玻璃,拷贝台便制作成了。可不能小看这个拷贝台,王乃良用它来调整手稿的线条,对手稿进行拷贝等工作,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8/

随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印刷画兴起。印刷品制作速度快,价格便宜,销路也好,一些农民画家放弃手画,改卖印刷农民画。但是王乃良始终都不愿意卖印刷画,还是坚持用自制的拷贝台来一笔一划地完成画作的复制。“你看这个印刷画,它完全没有层次感,线条也非常的粗犷。严格来说,它不是艺术。它让很多人认为农民画就是这个样子的,不仅破坏了农民画的艺术性,也搅乱了农民画的市场。”他到现在为止还是坚持自己作画。有时候一张手稿要画很多天,才能让自己满意。

9/

王乃良的另外一个工作室在村子里。这是2002年他向村里申请的。工作室的广告牌虽然简朴,却是中英文的,这得益于东韩村的乡村旅游政策。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东韩村来参观“中国第一画乡”,这也是王乃良第一次见到外宾。国外的游客被这种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朴实、夸张变形却又神似的画作所惊艳。这些欣赏不仅给王乃良带来了收入,也激励着他创作更多的作品。那时候,他每天要在画室画上十几个小时,还招收了十余名农民画爱好者学习户县农民画。

10/

2013年王乃良的13幅农民画作品入选中国梦公益广告,后又被《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转载,各类奖项也纷至沓来……随着作品获得认可度越来越高,王乃良渐渐地有了新的身份:户县农民画的推广人。 市场薄弱是农民画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大众审美变化、农民画的转型跟不上等原因使得农民画的受众越来越少,收入也不断减少,这让一部分农民画画家最终放弃作画,另寻出路。市场问题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艺术的传承问题。这两个问题让王乃良对于农民画的未来十分担忧。(受访者供图)

11/

2012年,王乃良当选户县政协委员,自此,他便将推广农民画作为自己肩上的一种责任。王乃良是有个心结的:2002年和2004年,户县农民画曾经办过两次全国性的展览,后来的十四年就再也没有办过。成为户县政协委员之后,他便一直提案推广农民画、办画展。18年11月,户县农民画终于又办了一次展览。“那我这就为户县的地域文化(传播)尽了我的一点责任了嘛!”他说。(受访者供图)

12/

2017年,王乃良当选西安市政协委员,他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画家和关注农民画发展的艺术家。大家想法一致,要将农民画推广到更远的地方去。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9年1月~2月,王乃良收到新加坡新加坡新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的邀请,在新加坡福士城举办了农民画展览。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对农民画赞赏有加,这一次展览不仅让外国友人们看到了农民画的色彩,也让王乃良对农民画的国际传播有了坚定的信心。(受访者供图)

13/

王乃良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西安许多院校的客座老师。他对给学生上课这件事情有着极大的热情。为了上好课,他自己学会了制作PPT,还摸索了如何给课程配一些合适的音乐。每次下课之后,同学们都会建群,平常也有很多问题问他。他一般都等晚上自己从画室回来之后一一给予回答。这样的事情要消耗掉他许多时间,然而王乃良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年轻人对农民画有好奇心、感兴趣,便意味着传承的希望。(受访者供图)

14/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原本计划的一些活动也只能暂时搁浅,农民画的市场可能更严峻。以前王乃良从来没有过要离开东韩村的想法。“我们是土生土长的韩村人,我是东韩村的画家, 要是离开了这里,我就脱离了本土文化了嘛。而且我在东韩村,那东韩村也算是多了一处景点,这样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边,农家乐也能多有些收入。”但为了自己,也为了农民画的生存,王乃良计划等疫情过后,去袁家村看看。“那边旅游业发达,说不定有农民画的市场。也算是我为农民画的推广和传承,做点贡献吧。”

15/

2018年王乃良获得了“西安十佳工匠之星”。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语是:“根植黄土绘景乡风,你用原生态勾勒新农村。倾心于手融情于艺,你覆倾匠心描绘新时代。”颁奖语展现了王乃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画家对于户县农民画的创作的热忱,生动地总结了农民画和画家们对于这个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特殊意义。(受访者供图)

16/

但时至今日,除了自身的关切,王乃良想做的更多——不仅要要作画,还要为“画事”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于他来说,作画三十多年,农民画已经成了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不管怎么样,还是要继续画下去的。”而对特色文化符号“户县农民画”的传承,王乃良现在又有了新的目标,就是想给“户县农民画”申请非遗保护。对于未来,有一点他是很坚定的,那就是不管市场环境如何,他都要想办法让“户县农民画”传承下去。(策划、图/文 吉元戎)

聚焦陕西各领域的“匠人”,用凤凰的独特视角和人文情怀,去感受“大国陕匠”的执着匠心。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Phoenix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