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社火

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庙”是帝王、贵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平民百姓无法参与;而“会”是指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不定期会见。“庙”、“会”是隆重的政治活动,也是祭祀活动,与后世的庙会有着一定联系:祭神、聚众作用。
庙会的演变与宗教发展密不可分。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亦逐渐形成,他们通过兴修庙宇和招徕群众的方式展开生存竞争。广大庙会群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丰富了庙会文化。
唐宋时期,佛道两教达到全盛时期,民间信仰活动也日益蓬勃,庙会活动内容集祭祀、娱乐和商业于一体。唐代时多集中在都城大邑,宋代则遍及城乡各地,特别是庙会与岁时节日的有机结合,使庙会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会馆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伴随着城市发展和商品经济介入,庙会开始形成独立的运营机制,“以商养会,以会促商”,庙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繁密。
庙会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庙会上的“斗乐”比赛让古乐演出集竞争性、展示性于一体,许多古乐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传抄、保存下来的。[详细]
庙会上的拜佛求签是俗信不是迷信。这是老百姓生活中有益于精神的信仰、理念和行为方式,和迷信是两码事。庙会上的传统项目应尽可能地保留,只要不是搞得特别离谱。[详细]
农民信仰神灵,大事小事都会去祭拜神灵以求庇佑,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精神有了寄托,内心充足那是很好的,可怕的是有些人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详细]
新型庙会与传统庙会相比淡化了宗教祭祀内容,可以用祈福、许愿的形式来满足参与者的心理需求,重点推出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详细]
武侯墓庙会始于蜀汉后主刘禅的一纸诏书,他下令入庙祭拜“以崇正礼”。 在民间,老少皆称诸葛亮为“爷”,一应灾疫、病魔、事非似乎通过祭祀都能免除,甚至是些“鸡鸭琐事”。由于武侯墓是当时全国祭祀诸葛亮的唯一场所,所以年年庙会不但盛大,而且被代代传承延续至今,形成了千年庙会经久不衰。
秦始皇在周至楼观台建清庙祭祀老子;唐代的李渊认李耳为远祖,在关中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宗圣宫,举行隆重的谒祭大典。寺庙最初庄重的祭祀活动,为以后庙会的主题定下了基调。如今,各地历史悠久的古庙会,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祭祀。
社火的特指意义,即是指春节期间民间带有媚神性质的风俗歌舞。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是为中华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和历史。影戏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陕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在全国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