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求索·交融——永远的丝绸之路戏剧文化

之所以要在永远的丝绸之路后面再加上“戏剧文化”这个重要的学术词组,是因为集人类文化艺术之大成的中外戏剧文化最能代表丝绸之路文化的本质,最为丝绸之路沿途的各国各民族观众所爱慕,也最为当今国际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理论界人士所接受。

犍陀罗艺术与东方戏剧

翻阅东方世界地图册时,文化史学家都会将热切的目光投向古代印度、波斯与中国历史文化的遇合处,即昆仑山与兴都库什山的交汇处,即今天已归属巴基斯坦领土的以白沙瓦为中心的贵霜王国及其键陀罗艺术发源地。

唐五代词中的胡风与丝路民族诗歌

在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了加强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以及大力促进对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特从中原长安向西开拓出一条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借助这条国际大通道,古代各民族文学家抒写着汉胡文化相融合的历史。


  • 关中秦腔

    起源:秦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明代初年的洪武、永乐年间酝酿声腔,至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形成剧种特色,在万历年间及以后的历史中逐渐向全国辐射,和当地的民间俗乐及方言结合,形成遍布全国的梆子腔系统。现状: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性、娱乐形式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边缘性,电视、互联网的诱惑性,使更多的青年观众不愿走进剧场,秦腔的黄钟大吕之音,普遍不受欢迎。


    商洛花鼓戏

    起源:商洛花鼓早在清道光年间,就已盛行于“塘匠班子”(实际是一种农业互助组织)之中,是以湖北的琴子戏(即现在的大筒子戏)和八岔戏再结合本地的灯歌小调而形成的一个定型的剧种,即“二棚子”戏。现状:音像、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戏剧艺术时入低谷,这一独特的地方剧种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 富平阿宫腔

    起源:秦始皇灭六国后,在渭河以南营造了阿房宫,朝歌夜弦,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皇家歌舞团。项羽由东南烧杀而来,数万人的皇家歌舞团朝西北逃命而去。先后安家于乡村,把皇家艺术传播于民间。现状:仅存的一家皮影剧团已是名存实亡,演职人员自谋出路,在社会地位不起眼,办不起剧校,生源也是个大问题。演出不景气,财政偏紧,经费严重不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乾县弦板腔

    起源:弦板腔起源于宋代,在乾县植根最深、流传最广,1800年前后弦板腔曾与“道情”同台演唱,以后逐渐演变为独台演唱,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成为独特剧种。现状: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和“板子”乐队人员仅存3人,且均进入高龄,演员50岁以上者不足10人。



  • 合阳提线木偶戏

    起源:合阳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线胡戏”或“小戏”,其音乐、唱腔、脸谱、偶人制作均独具一格。清光绪年间合阳就有72家线戏班社,且流布到相邻的朝邑、澄城、大荔以及山西芮城等地。现状:目前合阳从事偶头制作者仅鲁兆兴一人,且年逾花甲,身体状况不佳,家庭生活又有许多困难。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对古老线戏的冲击,观众日益减少,偶头的需要量锐减。


    汉中汉调桄桄

    起源:“西秦腔”于明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间,先后传入洋县、南郑等地,在吸收当地口语,配以说唱歌调及其它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逐步衍化为地方声腔。现状:汉调桄桄有传统剧目1500多个,除抢救抄录的723个之外,其余已基本失传;200多种管弦乐曲牌,仅抢救整理45种。



  • 府谷二人台

    起源:府谷二人台在大清同治年间(1862)尚已形成艺人班子,但没有二人台这种称谓,来源于民歌对唱,清唱坐唱,所以时称打坐腔,又与过年节闹社火相伴也称为“唱秧歌”或叫“打玩艺”。现状:二人台的生存发展基于民间传统民俗。迄今仍未建立起广泛的青年观众基础,由于日趋从简的婚礼嫁娶,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的淡化,使其少有展示平台。


    安康汉调二簧

    起源:汉调二黄系秦中古调戏曲声腔,故称秦腔、西秦腔、秦声、西曲、二黄等,起源古都长安。安康派汉调二黄主要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西安乾胜班和乾隆中期西安泰来班直接传播。现状:安康市仅汉滨区有1个专业团体,且以演唱歌舞为主业,全市共有业余自乐班3—5个, 演唱者多为60-90岁的老者。



  • 大荔同州梆子

    起源:据吕不韦《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公元前1534年,“殷整甲徙宅西河(今大荔县一带),实始作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秦音”。说明在西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秦音秦风秦声,原本就产生于陕西大荔。现状:能传述的只有唯一的77岁老艺人李治安。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活动空间明显缩小,专业剧团人才青黄不接,民间同州梆子班社已无一生存。演出条件过差,设备残缺。


    华阴迷胡

    起源:迷胡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其音乐旋律来看,它与先秦时期的郑声有着不解的传承血缘。华阴古属郑国,诗经上说的郑声是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小调。以地域的历史文化条件来看,华山一带是其重要发祥地。现状:能全面继承传统的老艺人大多谢世。流行和时尚唱法对地方的传统唱法正在进行同化。



多元冲击

随着高新科技的大众化,互联网已深入千家万户,不进剧场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娱乐的需要,由此造成“广场文娱”和“斗室文娱”并存的文化市场,戏曲艺术不再是往昔的市场盟主。


自身制约

戏曲舞台的主打剧目比较陈旧,维持戏曲市场的“吃饭戏”主要是传统老戏,缺少新鲜剧目的支撑。富有时代特点和内容的具有视觉冲击和震撼力的作品奇缺,大手笔的时代舞台戏剧精品甚少,形式单一。


宣传薄弱

宣传、推荐和营销,这是艺术院团转企改制之后务必强化的关键性工作。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这个环节。在作品问世之后,市场意识淡薄,忽视营销策略,严重降低作品的效益。


传承困境

演员的结构调整和培养新人是大问题,部分创作人员、导演和主要演员即将退休也是主因,演员的大龄化和名角演员的缺少是戏剧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关心主创人员的生活和处境更是不容忽视的。


审美改变

传统的板式和唱腔以及乐队伴奏已经难以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提高的艺术审美的需求,新世纪新时代,人们求时尚,讲快速,没有多少人去仔细品味传统戏剧,无非是些老一辈的人去重温旧时罢了。


素养局限

欣赏戏剧,受众需要一定的素养,对于传统文化素养,历史的积累才能更深层的感悟到戏剧的魅力。陕西戏剧是千百年来的积淀,综合文化性艺术,可现在愿意接触传统文化,认识其内涵的人都很少。



凤凰网城市联盟监督电话:010-60675241 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yuxl@ifeng.com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Phoenix New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