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鲁迅文学奖评委郑彦英评奖笔记 谈作品聊“黑幕”


来源:北京晚报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11日揭晓。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

四、文章贵有书卷气

书本文章是有气质的,而离文人最近的气质,也许就是书卷气。所以,两部洋溢着书卷气的著作,我喜欢。

一部是穆涛的《先前的风气》。本书围绕“老中国”的精神元素,写了九个专辑,113篇文章。有读书札记、身体风气与中医思辨,还有稿边笔记等等,类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将小小的文章做得如小河奔流,弯曲来回,呈现出意韵无限亦筋亦柔之美。

比如他的《客气》:“男女热恋的时候,都是客气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缺点也是美丽的。山盟海誓,囫囵吞枣,不计较,不清醒。但结婚过具体日子以后,就不客气了。”写到这儿,笔锋一转,从中医气理引出了主气和客气,又引用《菜根谭》对客气的描述,紧接着又是《左传》,一个客气,让他生发出了一地的古今文化。

第二部是张炜的《疏离的神情:万松浦讲稿》,这是作家在在万松浦书院2012年春季讲坛的授课记录。共分为七讲,每讲二十余篇文章,涉及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文学和传媒、历史和民俗、方言和地方掌故等,语言既十分朴素又妙趣横生,涉及写作学、艺术批评、文本分析、阅读欣赏等多个领域。张炜的著作告诉我们,一个作家,就应该博学多才,一个大作家,必须厚积薄发,一个浑身充满书卷气的作家,下笔自然有神。而一些才学浅陋的作家,一出手就捉襟见肘,自然出力不讨好。比如写一个古城,查阅许多资料,走了很多地方,写了很多古人古事,随着将当今城建写进去,如同一个穿着西装的人戴着瓜皮帽。

五、作家要知道高低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类共有各地作协和出版社推荐来的作品226部。这些作品我都看了。说实话,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不入流的。第一次投票产生了80部作品后,我将80部以外的分到一边,唯恐遗珠。但可惜的是,我拿到哪一本,看上去都让人失望。评出20部以后,其中哪一本翻开,都有阅读的欲望,读来也有阅读愉悦。

但问题是,哪一部作品都耗费了一个作家的心血,同样是费了心血,别人写出名著,你却写成废纸,何苦呢?所以,我建议作家一定要知道高低上下。写得不好可以理解,慢慢朝好处走。眼高手低的作家是有希望的,起码他知道高处在那儿,努力朝那儿奔就是。就害怕进入劣根:“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孤芳自赏又愤世嫉俗,这样的人注定不可救药。

申报作品中少不了官员的书,读来大都俗而浅陋。这些官员怎么会将自己如此轻浮的作品申报鲁迅文学奖呢?难道他不知道这个奖的份量吗?我和评委们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家鄙夷地笑了,说这些官员是听不到真话的,他们耳边永远响着的是赞扬,更可悲的是,官员能请到大作家大评论家开他的作品研讨会,这些家们到了,也不好意思说难听话,转弯抹角地表扬他一番,他便拿鸡毛当令箭了。

其实高处在哪儿,很容易找,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最好的古训,也是答案。

六、杂记

报奖的书,一定要注重细节。比如版权页中的分类,有各种文学门类,切不可混淆。有这样一部书,以散文报的,但版权分类中赫然写着历史研究,在同等水平下,这种形迹可疑的书只好入另册。

一本书最好一种文体,是散文就是散文,是杂文就是杂文,是随笔就是随笔,最好不要混杂。有一本评委们几乎都看好的散文集,却因为里面杂有8篇小说而未能往前走,一个评委感慨地说:“我很伤心。”所以,一本书字数少一些都不要紧,要的是精是好,贾平凹的散文《定西笔记》,只有六万字,但写得有声有色,并不影响散文魅力。

书籍最重要的是文章,而不是设计。有一本散文集的封面和内文,大家共认是二百多部书中设计最好的,但是第一篇文章的前三段就互相矛盾,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郑彦英)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彭艳萍]

标签:鲁迅文学奖 郑彦英 评奖笔记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