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普马克:1988年曾想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沈从文
2014年09月11日 11:56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瑞典著名学者谢尔•埃斯普马克先生,在某种意义上,是当今世界文坛最具“权力”的“大佬”之一。8日,埃斯普马克先生应贾平凹文学馆邀请,访问西安。9日,他参观完了兵马俑博物馆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后,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我们关注到沈从文《中国服装史》
华商报:您能不能解密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获奖者是怎样产生的?
埃斯普马克:每年,我们先会接到一个“大名单”,是由世界各地所推荐来的,大约200人,本年度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家,应该都在里面了,如果我们发现还有遗漏,也可以建议加上。然后18名院士会进行投票,拉出一个15到20人左右的“中名单”,再进行投票,最后缩小到5个人的名单。请注意,这个5人名单是绝密的,50年后才会解密。今年解密到了1964年,谁要想了解1964年的5人名单,包括当时评选中的一些争论理由之类,已经可以查到了。5人名单出来后,好,我们有活儿干了,开始读这5个作家的书,整整一个假期,然后开始集中,投票,直至获奖者产生。
华商报:您觉得哪次颁奖意义比较特殊?
埃斯普马克:应该是1950年,给福克纳发奖。因为给他的颁奖,直接引起了一连串的效应,给福克纳发奖,影响了同时期以及后来的很多作家,比如马尔克斯等等,也引起了全世界对拉美文学的关注甚至是模仿。
华商报:能否简要概括一下诺奖的作用?
埃斯普马克:它可以使一个作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知。
华商报:作家对于诺奖,似乎总是情有独钟,中国作家也不例外,除了莫言之外,以前关于提名之类有过很多传闻。
埃斯普马克:我可以说的是,1988年,正是我当评委会主席期间,我们曾经准备把奖颁给沈从文,他有一部《中国服装史》,将中国历史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演变,通过衣服表现出来了,令人惊叹。可惜的是,就在我们准备颁奖给他时,他去世了,而诺奖从来是不颁给去世的作家的,于是,只好遗憾了。
(感谢万之(陈迈平)先生全程翻译)
译者万之破译诺奖“小秘密”
诺奖委员会各地都有“内线”
随同埃斯普马克夫妇来陕的,是瑞典籍华人翻译家万之,他的妻子是著名的陈安娜,曾译过莫言的数部作品,正翻译贾平凹、阎连科、迟子建等数位中国作家的作品。万之先生在翻译完华商报记者对埃斯普马克的访谈后,应邀就一些问题,做了有趣的补充。
华商报记者提出,中国乃至世界有这么多作家,他们怎样才能进入瑞典学院这些“大佬”们的视线?对此,万之先生深有感慨,他说,确实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对哪个作家有成见,根本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压根就没看到你的作品,那何谈看法?万之透露,他们有“内线”。比如好久了,没有某个大洲或国家的作家获奖了,他们也会通过投票,决定向那个地方的“内线”进行征询,这个“内线”可能是当地文学院的人士,也可能是某资深评论家,他们会选定某个有意向的作家,先让翻译这个作家的一些短篇小说,他们会付钱,这叫做定制或定购,先看看这些作品怎么样,他们会与译者签保密协议。
对于翻译中遇到的困惑,万之称,太多了,但最后总能得到解决。翻译时,有些作家善讲故事,那就比较好翻,有些文字韵味独特,比如王安忆的作品,翻译后,效果则没有预期的那么好。万之称,甚至有时,他觉得评委们是故意反着来,比如一个作家在市场上够畅销了,他们反倒不怎么看重,你畅销那就继续畅销吧。他们有时爱做的,是使一个看似偏僻、冷门的作家,一举成名天下知,通过这个奖,使一个作家的声名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所知,他们是雪中送炭,而不太去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本组稿件均由华商报记者王锋采写)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