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生态与伤痕 困难与困境


来源:凤凰陕西综合

《亲爱的》,一个不那么“剧透”的题目,一张罗列赵薇、黄渤、佟大为大头照的白底海报,着实将一些不了解剧情的观众“忽悠”进了影厅内,让他们看到了他们从未关心过的现实。

电影《亲爱的》海报

《亲爱的》,一个不那么“剧透”的题目,一张罗列赵薇、黄渤、佟大为大头照的白底海报,着实将一些不了解剧情的观众“忽悠”进了影厅内,让他们看到了他们从未关心过的现实。而这拐卖儿童的题材,在陈可辛手下,并没有被处理成《今日说法》或《焦点访谈》,失童问题是一个引子,牵出了陈可辛对当代中国社会广泛性的批判与反思。回顾全片,片中没有一个家庭是健全的,或者说健康的。无处不在的冷漠状态,正是陈可辛所发现的当代中国社会通体冰凉的症状。

如果这部电影用的是它原来的名字《家》或《回家》,那一定会收获《归来》的待遇,成为“中老年专场”。赵薇、佟大为,“亲爱的”……该不会是偶像片吧?黄渤?一定还有喜剧色彩。至少有一半90后观众是带着这种印象走进影厅的。和前不久的人艺《雷雨》笑场事件类似,在不少感人肺腑的节点都有年轻人发出真诚的笑声,只因银幕上的人是黄渤。也还有黑泡青年带着短裙妹中途离场,大概这个《亲爱的》和他们心中的“亲爱的”差得太远。不管爱不爱看,《亲爱的》总归是将许多人“忽悠”进了影院,让他们看到了他们从未关心过的现实。而这拐卖儿童的题材,在陈可辛手下,并没有被处理成《今日说法》或《焦点访谈》,失童问题是一个引子,牵出了陈可辛对当代中国社会广泛性的批判与反思。

冷漠

正如《中国合伙人》的重点不在英语补习班,而是借一个事例来表现一个时代里的一批人。《亲爱的》也不止着眼于拐卖儿童本身,在作为原型的真实事件构架外,陈可辛和张冀加入了大量的肌质来探讨更加沉重的问题。如果说《中国合伙人》渲染了当代中国的光芒,那么《亲爱的》则涂抹出当前中国的阴影。

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一股凉意。影片中的每个人,在出场时,都是自私的。这样一种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相处模式,与赵本山那些乡村连续剧中的完全相反。当黄渤的角色田文军丢失孩子后,收到的是邻里的冷漠以对、警察的按规章办事、陌生人的诈骗电话。一个丢失亲子、倾家荡产的人,居然还要被职业诈骗团伙往死里逼,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实施抢劫,而周围那些冷漠而麻木群众,一边吃着地沟油烤串,一边看着一个活人从大桥上投河。影片这时的锋芒已经不只是对准人贩子了,而是抽打着每个看客。

即便在看似温暖的互助中,也不曾挥去过这种冷意。互助小组的聚会很有非法灵修班的味道,又是韵律拍手,又是闭目牵手。虽然每个人都充满感情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有礼貌地聆听他人的故事,但实际上他人的存在只是用来鼓励自己。每个人真正关心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当田文军真的找回了田鹏后,那生日喜宴上的气氛,既尴尬,又紧张。

影片后半段赵薇的部分,将冷漠推到了极致。有福利院的冷漠,有农民工的冷漠,有律师老乡的冷漠,有疲惫法官的冷漠,还有那些素不相识的仅仅听说她是“人贩子的老婆”便大打出手的家长们的冷漠。和片尾真实纪录片中一片和谐的氛围不同,影片中的赵薇并没有收获黄渤的谅解,他说他能不恨她就已经做到头了。这进一步证实了,这么一个悬而未决的残缺结尾是陈可辛刻意为之。回顾全片,片中没有一个家庭是健全的,或者说健康的。无处不在的冷漠状态,正是陈可辛所发现的当代中国社会通体冰凉的症状。

无法

如果人口拐卖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那么一般来讲,法制与执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然而,当那些人口贩子——贩卖妇女的和贩卖儿童的——作为角色出现在银幕上,冷漠而毫无悔意地讲述着他们的“事业”,甚至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时,观众会看到,他们的病,这个社会的病,并不是法律能够治愈的。

警察出场时,是拒绝为田鹏的失踪立案,因为孩子丢失没有超过24个小时。警察把在第一时间寻找孩子的责任丢给了报案者,虽然没有明说,但影片或多或少地暗示了警察的依法行事在田鹏被拐卖过程中起到了负面效果。警察再次出场时,是从赵薇手里解救了被拐卖的田鹏。整个审讯过程,合法合情合理,但似乎总少了点什么。

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其存在本身就是对法治理念的冲击:一群村民举着具有杀伤力的农具,围攻解救孩子的外来者;赵薇不停强调,她男人在村里是个很老实的人;当她进入深圳这个现代化城市,和各种“有关部门”打交道时,表现出了种种可笑又可悲的法盲状态;当不耐烦的法官宣布了审判结果后,她一知半解地询问着律师自己是不是不能实现诉求了……这些,都在说明她来自一个几乎不受现代法制观念影响的环境,而她这样的人,并不是社会中的少数。法,对他们缺乏理解,他们也缺少对法的认识。当他们遭遇法律时,他们发现:自己长期以来所遵从的行事规则和道德理念,竟与法有如此大的差距。

法与规,不仅为难着李红琴这样的农村人,大富豪韩德忠和小商贩田文军也被法律规定所为难着。陈可辛没有说这是人的问题,每个执法者都是在按规章办事,从这点上来讲,不合人情的执法者是最称职的公务员。然而,规规矩矩地按照规矩做事,却没能给求助于规矩的人以幸福。在对此问题的思考上,《亲爱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观察,而深入到了质疑法律意识形态本身。

有罪

一边是冷漠的人,一边是冰凉的法,在一轮轮热泪洗面后,并没有哪一个人是清白无辜的。寻子团的领袖韩德忠,除了有热心和执着外,他也是个残忍地生吃猴脑的饕客,也是个有江湖习气的脾气乖戾的土豪。田文军丢失儿子的那天,他也违法容留未成年人上网,而正是这群孩子们的冲突使得他将儿子丢在一边。郝蕾为钱改嫁,从法院将儿子判给前夫这点看,她应该是过失方。佟大为饰演的律师出场时是个骗子。而赵薇,在她天天糊满眼泪的脸后,是她小心翼翼隐藏的罪——她隐约知道孩子是丈夫拐来的;在她柔弱而可怜的外表之下,是冲动时以灭火器攻击警察的“残忍”。

陈可辛也许受到了伊朗影片《一次别离》的影响。《亲爱的》在法庭戏和结尾处的处理上,都有《一次别离》的影子。儿童的拐卖,是一个中介,也是扭结点,将两个群体的矛盾突显了出来。一方面是繁华的都市;一方面是偏远的山村。法律的失效,给这两群人都带去了痛苦,只有在他们试图解决问题时,才求助于他们曾经无视的法律。法律没能如他们所愿,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黄建新有句台词,原本是:“人民法院为人民,但绝不为你这样的人民”。在正片中,“你这样人民”被改成“无理取闹的人”。其实改来改去,其实质是“罪人”。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影片中一一出场的每一个人都有罪,而在于,当代中国社会缺少一个让罪人赎罪的机制。每个人犯下的罪,都变成一个终身的烙印,一个长不好的伤疤。

伤疤

黄渤最重要的那场哭戏,发生在他寻回儿子之后,而不是丢失儿子的时候。寻回孩子,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孩子了。儿子额头上那道深深的伤疤,象征着三个家庭六个人一生也抹不平的疤痕。 赵薇结尾的恸哭,发生在她得知自己怀孕之后。这是影片中最复杂的一次哭泣,也是陈可辛背叛故事原型最大胆和有深意的创造。她怀孕了,但这个胎儿来自她对自己肉体的出卖,对道德的背叛。她怀孕了,但她也得知了自己死去的丈夫一直在骗她,生死夫妻间在最关键的问题上也毫无信任可言。她怀孕了,同时意味着她将失去追回养女的全部机会。她怀孕了,她也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她能实现拥有孩子愿望。可这孩子,又何尝不是她生命中的一道疤呢?

儿童拐卖问题,正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道疤。在这疤痕下面,恐怕还藏着更深的伤口,也许已经溃烂流脓了。

《亲爱的》,拍摄了这道疤,而又不只拍摄了这道疤。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安琪]

标签:《亲爱的》 电影 剧情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