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陕西省民俗文化风情在“体验游”中发展 传承传播


来源:陕西传媒网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秦、 汉等十三个朝代先后在这里建都,深厚的文化历史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民俗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

原标题:陕西民俗文化在“体验游”中传承传播

12月11日,由陕西传媒网组织的“民俗文化体验之旅”拉开帷幕,10多家中省媒体与陕西知名网友一起走进袁家村、马嵬驿,以网络媒体和知名网友特有的视角发掘和展现陕西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周、秦、 汉、唐等十三个朝代先后在这里建都,深厚的文化历史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民俗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 …这些颇具陕西特色的民俗渐渐淡出人们视线;“马勺脸谱”、“蔡伦造纸术”、“唐传长安古乐”… …这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失传的窘境。

面对着数字一代的成长,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又将何去何从?

民俗园的前世今生

无力传承民俗文化

早在2000年时,宝鸡曾兴起过一类以酒店住宿为主体的民俗风情园,该类园区通过静态陈列农具的形式,展现本地的乡村生活。在那个时代,民俗风情园风靡一时,各地客商蜂拥而至,争相体验。可随着陕西旅游市场的发展,民俗风情园逐渐走下传承民俗文化的舞台,变成了商务会议旅游的场所。

对此,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陈峰仪直言道:“民俗园在民俗文化的展现上多属于静态展示,对于旅游而言,缺乏动态体验。在一定时期内是具有示范性,但如今已经转向会议旅游市场。”

陈锋仪表示,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多形式多方位的,除了静态的展示,更应该将其中的文化元素活化,以旅游为载体,将民俗文化置于其中。依赖“互动式”的传播,或许能让已经被人们所淡忘的民俗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得以传承。

民俗游+农家乐

陕西民俗新载体

诚然,民俗园在传承民俗文化的长河中已成“过去式”,可在陕西民俗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体验地”开始闯入人们的视线。

位于陕西礼泉县的袁家村,抓住了传承民俗文化的契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变成了享誉陕西的“民俗体验地”。这里不仅有让游客喜闻乐见的民俗农家乐,还有再现关中文化风情的作坊街。

走进袁家村,布坊、面坊、油坊、药坊……青砖白墙的老宅一字排开,“永泰和”、“五福堂”、“德瑞恒”、“同顺堂”、“五味斋”、“童济功”那些老字号店铺的“望子”悬挂在老街两侧,陕西各地古老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汇聚一堂。亲切而又熟悉的秦腔从街道尽头传来,原始豪放的唱腔散落在这充满原生态文化的小街上,最纯粹的秦风秦韵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袁家村全方位的民俗展现方式相比较,马嵬驿的地域特色更为浓厚。这里以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为依托,将“古驿站文化”与“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相融合,用泥塑等传统工艺手法对马嵬的历史、社会、文化特征进行了集中体现。

线上传播+线下体验

民俗传播新尝试

在众多新兴的“民俗体验地”之中,礼泉袁家村与兴平马嵬驿无疑最具代表性。他们很好的保留了传统民俗与非遗文明的原生态,使民俗文化更具生命力。

为了让陕西更多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陕西传媒网在今年9月开启了“民俗文化遍三秦”文化宣传项目。通过线上传播和线下体验的双重方式,为关注民俗文化的人群搭建了一辆“三秦民俗文化直通车”。

截止12月2日,陕西传媒网在大型专题——《民俗文化遍三秦》中,累计发布民俗文化相关稿件68篇,已有41.69万网友通过浏览专题,了解到全省各地民俗文化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同时,陕西传媒网出品的“掌中陕西手机客户端”发布“秦地拾遗”相关消息近百条,为手机用户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阅读形式。

除了在日常采访活动中全面报道三秦民俗外,陕西传媒网先后派记者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如此,陕西传媒网收藏频道联合大唐西市等多家文化机构,举办“藏传奇——历史与文化的印证”陕西精品典藏征集活动。通过征集、展览、评选等多样形式,重现收藏元素所给予的文化内涵,以中国文化精品提升人们对文化精神的认识和认知。12月12日,陕西传媒网还将举办“陕西民俗文化发掘保护与新媒体传播研讨会”,推动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见习记者 水冰晖 赵子亮)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安琪]

标签:民俗 文化 传承 传播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