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清明追忆:最悲伤莫过子欲养而亲不待


来源:榆林网

原标题:清明追忆:最悲伤莫过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次听到这句话,高慧娟都会想起她的父母。而每次想起父母,自责和悔恨便会涌上心头。多少个日夜,高慧娟只得与父母在梦中相见,

原标题:清明追忆:最悲伤莫过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次听到这句话,高慧娟都会想起她的父母。而每次想起父母,自责和悔恨便会涌上心头。多少个日夜,高慧娟只得与父母在梦中相见,梦醒时已是泪水涟涟。

慈父

用憨厚实在勾勒子女幸福

“父亲高德胜是米脂县印斗乡陈家岔人,和母亲郭炳芬于1969年经人介绍结婚。在我出生后,为了给我弄口吃的,父亲日夜在地里干活,母亲也要一边下地一边照料家中里里外外。”高慧娟回忆说,“后来两个弟弟相继出生了,家里的日子更艰难。”

高慧娟清晰地记得,在她八岁那年的中秋节,为了给三个孩子吃口“好饭”,父亲摘了些红薯叶子让母亲做成红薯叶加高粱面的丸子,“那么小小的一盆,我和弟弟抢着吃的时候,父亲转身出了家门,母亲也是光忙着给我们吃。”

虽然父亲大字不识一个,但在高慧娟看来,父亲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多年来,父亲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教导他们做人做事。“十岁那年,我参加镇上举办的‘六一’文艺表演,因为演出需要,必须要穿花布衫。其实我并不抱希望,没想到第二天父亲就给我买回一块软绸缎花布。”后来高慧娟的母亲告诉她,为了给她买这块花布,父亲那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出发了,徒步走了三十多公里路,“父亲说,再穷也不能让人看不起。”

“父亲一辈子憨厚老实,不善言谈,有的只是一身苦力。他不懂得如何去勾勒自己的人生,只会用不肯停歇的双脚双手让子女过得安稳、踏实;他不懂得该怎样去趋炎附势,只懂得该得到的,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他不懂得如何索取回报,只懂得邻居没劳力他去帮,亲戚孩子没人带他去帮……”在高慧娟眼里,父亲的为人处世依旧历历在目。

严母

用不懈努力筑起爱的长城

父亲寡言少语,母亲便充当了家里家外大事小事做主的角儿。善良淳朴的母亲不光头脑聪慧,而且是远近闻名的巧人,数一数二的爱好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手工编织特别盛行,乡政府组织编织队,用玉米皮编织坐垫、篮子、织毯子等。“由于母亲心灵手巧,所以被派出去学习。她大字不识一个,可是一教就会,编织的产品样式精美,很受欢迎。村里秧歌队的饰品、庙里的贡品、婚丧嫁娶等所需用品,母亲都会出一把力。”高慧娟说,虽然那时生活艰难,但母亲总能想方设法做出花样的饭食,总能将破旧的衣服改制得贴身得体。“直到母亲去世,鞋箱里还放满了她做好的布鞋,每双鞋里面都垫着花鞋垫;门箱里整齐地叠放着准备给孙子、外孙的用碎花布缝制的花角坐垫。”

母亲对于高慧娟姐弟是相当严格的。从小到大,姐弟三人从不敢在她面前有半点放肆,至于偷吃别人家果子、不按时回家、跟同龄人打闹,他们想都不敢想。

1996年,高慧娟的父亲在山里干活时意外逝世,年仅51岁。当时高慧娟和大弟都已成家,小弟还在上大学,为了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高慧娟的母亲先后做小工、洗碗工供读小儿子。“我妈的手就是在那时候被冻坏的,有的地方肉都烂了,胶布裹了一层又一层。”说到这里,高慧娟的眼泪下来了,“我爸去世的时候她才45岁,头发一夜之间白了。”

2008年,高慧娟的小弟大学毕业工作,高慧娟跟大弟的日子也好了起来。“父亲没了,我们一定要让母亲享福。”哪知道,母亲却在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被一辆摩托车永远带走了。“我有很长时间都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父母受苦受累一辈子,付出那么多,就这么走了。我们却什么都没来得及做。”那年,高慧娟的母亲58岁。

相关新闻:

标签:悲伤莫过子欲养 亲不 清明追忆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