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陕西军民对抗战的重要贡献


来源:陕西日报

1938年,八路军留守兵团炮兵在黄河西岸作战。 西安学生慰问河防将士 原标题:壮士前线骁勇 父老后援坚强 陕西军民对抗战的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军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建立和巩固

1938年,八路军留守兵团炮兵在黄河西岸作战。

西安学生慰问河防将士

原标题:壮士前线骁勇 父老后援坚强 陕西军民对抗战的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军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守黄河千里防线,将士冲杀前线,后方加紧生产,以巨大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武振 梁月兰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是西北大后方的前沿;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陕西军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生产、参军、支前,坚守黄河千里防线,进行反空袭斗争,保卫家乡,保卫大西北,以巨大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陕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陕西人民初期的抗日救亡运动,以西安学生1932年4月25日驱逐国民党中央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斗争为高潮。“一二九”运动后,陕西党组织建立和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队部、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东北民众救国会、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等救亡团体相继成立,为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直接推动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和平解决。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陕西工农商学及妇女等各界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反侵略宣传周和“捐献一日所得运动”、“募集钢丝麻袋运动”,支援前方抗日将士。山西战场的数千名伤员运抵西安火车站,西安学联和民先队发动全市学生连夜抬运安置,为伤员喂饭、喂水、换药、擦洗伤口、换洗缝补衣服。西安14名青年医生、护士、学生组成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在同仁医院院长罗锦文带领下,开赴晋西北抗战前线进行战场救护。罗锦文在任八路军120师野战医院外科主任期间积劳成疾,于1939年10月以身殉职,年仅25岁。 

1938年初,日军进逼潼关,西北危急。中共陕西省委号召全陕军民奋起保卫陕西,动员青年学生武装起来参加抗战,西安民先队相继动员了300多名队员到前线参战。西安各救亡团体发动十多个战时工作团到临近战区的沿河各县做战时动员和组织工作,联合组织前线慰劳队到黄河沿线的国民党驻军中慰劳。到1938年春,中共陕西组织建立和领导的抗日救亡群众团体有15个、人数近4万人。 

二、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共赴国难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陕西党组织加大对杜斌丞、杨虎城、张学良等民主进步人士和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统战工作,全力推动十七路军、东北军同红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七七事变”后,陕西省委号召西北各界同胞团结起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要求国民党当局给人民以参加救国与抗战的自由。省委设立统战部,最大限度地整合全省抗战力量,激发各阶层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合阳县县长苏资琛与中共组织合作,举办各种训练班培训抗日骨干。平民县县长续剑组织42名青年编成平民县渡河杀敌游击队,亲自率队东渡黄河与敌作战47天,配合军队收复永济全境。 

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西党组织加强了在杨虎城部十七路军中的统战工作。西安事变前,中共在十七路军中建立的秘密党组织有师的军委3个、团的军委3个、营的军委3个、特支2个、总支1个、支部50多个。“西安事变”后,十七路军被缩编为38军,中共陕西省委在该军建立了党的工作委员会,大批士兵和中下级军官成为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原十七路军成为抗战的一支劲旅,毛泽东曾评价:“抗日战争时期,38军是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 

三、积极参军,坚持生产,支援抗战前线

全面抗战时期,陕西人口为937万,耕地约3.692千万亩。在8年抗战中,陕甘宁边区有3万多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延安市、延安县前后参军的青年人数占到总人口的10%。到1938年底,边区村、乡、县各级建立的抗日民众自卫军人数达22.4万人,是陕甘边区保卫河防、清剿土匪等军事斗争的主要力量。另据国民党陕西军管区统计,抗战期间,陕西征兵总计115.6127万名;连同志愿兵等兵员在内,共训练壮丁约160万人。以当时的陕西人口计,不到9人就有1人应征。这些兵员主要分布在由陕西子弟兵组成的孙蔚如部第四集团军(原十七路军)、高桂滋部第十七军、高双成部第二十二军、武士敏部第九十八军。1942年至1945年,直接送往中国远征军的陕西兵员数为6.3589万人,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陕西还为抗日战争贡献了大量财力和物力。陕甘宁边区缴纳救国公粮100多万石,组织150万匹牲畜运送抗战物资,做军鞋20多万双。毛泽东对此予以高度评价:“我们不要忘记人民给我们帮助的重要性。人民给了我们粮食吃:1940年的9万担,1941年的20万担,1942年的16万担,保证了军队和工作人员的粮食。”“仅有150万人的边区,却养活了10万公家人。”佐证了陕甘宁边区对抗战的重大贡献。 

陕西国统区驻扎着四五十万军队和四五万军事学校学生,其军粮均取自于陕西。山西阎锡山部队每年也要向陕西采购军粮10余万石。陕西纳粮数及人均负担均超过全国其他省。1941年至1945年,陕西每年纳粮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6%、7.3%、7.4%、8.7%、8.5%。全国纳粮各省平均每人负担不过0.574石,而陕西人均竟达1.564石。1944年,后方15省捐纳田赋的比例是3.855%,而陕西竟高达10.07%。 

陕西工商业界坚持生产,保障军需民用,支援抗战前线。为防止日机轰炸,从上海迁到宝鸡的荣氏企业申新纺织四厂经理李国伟,带领职工在宝鸡斗鸡台长乐塬山脚下建成窑洞工厂。该厂每年纺织棉布12万至16万匹,在附近的印染厂漂染后,由专门设立的被服厂制成军装,运往前线。著名实业家韩威西、薛道五、窦阴三、吴子实等人于1937年创办的西北化学制药厂,最发达时能生产500余种药品。该厂附设的西北高级药科职业学校,先后为抗战培训医药专业人员100余名。 

四、坚守黄河防线,开展反空袭斗争

1938年3月,日军逼近潼关,企图侵占陕西,进而达到其占领西北、西南及侵占全中国的目的。无论是晋陕交界的千里黄河防线,还是豫陕交界的潼关要隘,都不时遭到日军袭击。但是,在整个抗战时期,除府谷县城曾陷落几个小时外,陕西未被日军侵占过。究其原因,一是国共两党军队密切合作坚守千里黄河防线,有效地保卫了陕西的安全;二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削弱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作战能力,使其侵占陕西进而夺取四川的图谋化为泡影。 

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黄河防线,府谷至宜川段由陕甘宁边区防守。由萧劲光兼任司令员的河防司令部,构筑河防工事,各主要渡口的阵地也得到特别加强。1939年8月,中央军委调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回陕甘宁边区,进一步加强了边区的河防力量。从1938年初至1942年4月,八路军河防部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依托黄河天险和工事,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78次,挫败了日军对黄河河防的屡次进犯。 

保卫黄河防线,保卫陕西,保卫大西北,是当时陕西军民的重要任务,三秦子弟以血肉之躯抗击了日军的西进锋芒。中条山位于晋南,横亘黄河北岸,东西蜿蜒300余里,是陕西关中和河南西部的重要屏障。1938年7月至1940年10月,陕军孙蔚如部坚守中条山,与日军殊死战斗,先后粉碎日军“扫荡”1l次,牵制日军3个师团,毙伤日军2万余人,是保卫河防、保卫大西北的一支重要力量,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陕军高双成第22军在陕甘宁边区的大力支持下,扼守绥远伊克昭盟和陕北神木、府谷河防,与进犯的日军及蒙奸德王和伪蒙军李守信、王英部作战近百次,粉碎了日军控制伊盟进而攻占大西北的企图。高桂滋部第17军抗战开始后连续作战6年,参加大小战役100多次,仅排以上干部牺牲受伤者就达200多人,原来的老兵损失殆尽。原陕军主力17路军42师抗战初期被改编为第98军,武士敏任军长。中条山之役,98军减员三分之二,军长武士敏殉国,全军伤亡万余人,近于覆灭。 

陕西军民还积极开展反日军空袭的斗争。从1938年11月20日至1941年10月26日,日军空袭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致死致伤398人,延安城几乎被炸成废墟。从1937年11月7日至1945年1月4日,日军空袭陕西国统区567次,出动飞机3789架次,投弹1.361万枚,致死致伤1.0073万人,毁房4.3825万间。日机轰炸之处,火光冲天,血肉横飞,房倒屋塌,罪恶罄竹难书。为了保卫家乡坚持抗战,陕西军民积极开展反空袭斗争,力争减少轰炸损失。陕甘宁边区成立延安防空司令部,严格规定防空纪律,紧张有序地组织群众疏散。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也成立了防空司令部,统一进行全省的防空指挥和消防、救护等工作,还在西安等地配备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对付日机的低空轰炸。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陕西和全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及其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抗战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坚毅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威武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中华民族博大厚重的文化土壤中,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作者 袁武振 系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梁月兰 系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志成]

标签:陕西 军民 抗战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热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