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珍贵的关中古民居建筑群:步步高升的五福院
2017年01月26日 10:02
来源:西安日报
原标题:珍贵的关中古民居建筑群——步步高升的五福院■文/记者 肖持纲 图/记者 李福民在蓝田县普华镇下杨寨村,有一处五个院落连成一排的古民居建筑群——&
下杨寨村杨家老宅,从前至后由五进房舍组成。
厅房上方悬挂有紫气东来的牌匾和字画。
原标题:珍贵的关中古民居建筑群——步步高升的五福院
■文/记者 肖持纲 图/记者 李福民
在蓝田县普华镇下杨寨村,有一处五个院落连成一排的古民居建筑群——“五福院”。其整体布局规整,结构规模宏大,建筑精工细雕,房舍功能齐备,堪称关中古民居群落典范。
前不久,记者寻名前往采访。普华镇下杨寨村距离蓝田段环山路不太远,下环山路向南走个四五里路就到了该村。村子好找,“五福堂”更是好寻,你只要在通向下杨寨村的通村公路上,随便找个人一问,人家就都会给你指出“五福堂”的准确位置。
来到下杨寨老村的中部,一处相对平阔的地方,只见五座布局规整、规模宏大、青砖灰瓦的民居群落一字排开,给人以蔚为壮观、气势不凡之感。联排房前有几个漂亮的拴马桩和两个放倒的石碑,或许是年月太久的原因,字迹模糊,看不清写了些什么。
遇一村民老者,称姓杨,见有来人,很是热情,乐当“导游”。据这位杨姓老者介绍,下杨寨村“五福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五福院”由五个三间五进,步步高升的院落连缀而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沟通,自东向西分别为博文堂、恒蔚堂、福源堂、广发堂和隆生堂。当初,五位堂主一脉相承,亲为兄弟,故又称五福堂。
尽管顺利地找到了“五福院”,但进入“五福院”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倒不是各位“堂主”们不欢迎客人的到来,而是“五福院”的家家户户都上了明锁。问该杨姓老者才知,如今“五福院”的人家,几乎都搬到外面居住了,只是福源堂的杨增钊一家偶尔还在老院子住。但当天记者前往采访时,在福源堂前同样吃了闭门羹——家里没人。老者说:“刚才还见人在,可能到地里或串门去了,说不定一会就回来了。”
当日上午,冬阳正暖,杨姓老者也谈兴正浓,记者便一边期待福源堂的人家过一会能有人回来,一边听着杨老汉说着“五福堂”人家的故事。
老者告诉记者,杨家这五院子房的房屋基本上和从前一样没有什么大的改动,但五家从前的大门都不是像现在这样开在正中,而是开在门房的右边,从大门进来,面前都有漂亮的雕花隔断。隔断旁是账房、礼房,来客行礼都会放在账房、礼房,而不是直接拿到主人面前,因为那时的人们认为,把礼品财物直接拿到主人面前,是很不礼貌的。
杨姓老者说,我们下杨寨村的村民基本上都姓杨,而“五福院”的杨姓,属于杨“五老爷”一脉。这“五福院”是杨“五老爷”给他的五个儿子盖的,所以“五福院”的杨家人都称自己是“五老爷”的后代,算到福源堂的杨增钊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若算到杨增钊的孙子就已经是第九代了。听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发家的“五老爷”杨氏一族,既耕读传家,也在外做生意,而且生意做得很大,家族里还有不少人中过文武举人。民国时期,杨家依旧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仍有多人在官署任职,“五福堂”还曾接待过于右任,牛兆濂等社会名流。
谈说间,“福源堂”有人回来了,回来的是杨增钊的老伴杨楼叶和小儿媳及孙子。杨楼叶说:“老伴到许庙逛去了,我刚到地里转去了。”听说是记者采访,杨楼叶热情地将记者迎到家里,这让记者真正从内部了解到了“五福堂”的精美和恢弘。
杨楼叶告诉记者,“五福堂”每家房屋的规制基本大同小异,反映出“五老爷”对自己五个儿子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但随着年代的变迁,因后代人口增加而分家等原因,各“堂”的规制多少都有些变化,但自己家这福源堂,却是“五福院”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堂”,三间五进的房舍,前房、厅房、厦房、伙房都基本完备地原样保留了下来。
记者在杨楼叶的引领下,参观起了从前房到后院足有七八十米深的院落。进大门,便是前房,杨楼叶告诉记者,听老辈说,过去门前是雕有花鸟鱼虫漂亮的木屏风的,来人要绕屏风走两边。过了前房,是个天井,上几个台阶,便是厅房。厅房十分高大,足有十多米高。厅房后面还有一个门楼,杨楼叶告诉记者,过去家里的女眷,一般是不出这个“二门楼”的,外面的人也是不能进入这里的,过去说大户人家的小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这样的院内门楼。据杨楼叶介绍,过去这“二门”里的“五福堂”是连通的,以方便女眷们串门、走动。过“二门楼”,上几节台阶,小院两边是厦房,过去这里是新婚夫妇住的,杨楼叶说自己结婚时,就住在这左边的厦房里。过厦房再上几节台阶,便是老人住的伙房了,伙房后面还有一个不小的院子,杨楼叶说,过去后院还有柴房,前几年拆除了。参观中让记者感到十分特别的是,每走过一进深房,后面房屋的房基就会抬高近一米,整个院落呈现逐此抬升的状态。杨楼叶告诉记者,听家里的老人讲,建成这种逐此抬升的院落平面布局结构的原因,是因为下杨寨村地处浅山山坡区,前低后高的房基布局是顺地形就地貌的结果,也便于下雨天雨水的顺利排出;前低后高的布局,除了顺形就势的原因外,也是有意而为,以取“节节高升”“步步登高”的寓意。
“福源堂”里最为气派、恢弘和精美的还要数中间的厅房了,它是整院建筑精华,外观看起来十分高大、宽敞、精美。旧时谁家若能盖起五檩四椽进深的房子,就算是有钱人家了,而“福源堂”的厅房则是七檩六椽,整个厅房的进深有十四五米,足可与庙宇的大殿相媲美。杨楼叶说,若是过事开席,这厅房一次可摆下8个八仙桌呢!记者看到,整个大厅,厅外青瓦兽脊,厅下方砖墁地,厅内檩椽精工细雕,外观窗棂花格精美。杨楼叶告诉记者,厅房是过去家族仪事,举办盛典的场所,而更为精巧的是,当初在设计建设福源堂和恒蔚堂时,两堂的厅房是一体设计建设的,中间仅用活动木板墙隔开,遇有重大典礼,拆除板墙,一体使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设计建造者的精巧构思和杨氏一族的兴旺和鼎盛。
杨楼叶说,农业社时,自家的大厅常常是用做开社员大会的,有时拆开木隔板和恒蔚堂的厅房连在一起还可以放电影呢!大跃进时期,这厅房做了农业社的大食堂,磨子、碾子也都搬到这厅房里,由于牲口在这里磨面、碾米,所以把大厅地面方方正正的青砖都踏碎了。
在“福源堂”的大厅里,叠放着8个八仙桌,杨楼叶说:“这8个八仙桌至少也有成百年的历史了,但一点都没有变形走样,乡党们有红白喜事,还都借着用呢!”
杨楼叶告诉记者,听上辈人讲,过去家里的古董家具、名人字画很多,厅房内悬挂字画,供奉香案,书香之气,四时绕梁,后辈们受此熏陶,发奋苦读,考取功名。如今,名人字画、文物古董大多都散失一空,仅仅剩下了几个磁盘、瓷碗和一对宫灯,她和老伴都格外珍惜,有不少文物贩子,掏大价想购买厅房里悬挂着的一对宫灯,但他们怎么也舍不得卖。“过年过节,我们都会把宫灯点亮,让‘盛世古宅育儿孙祈福,厚德教后人两行正路’的好家风传承下去。”杨楼叶说。
[责任编辑:王琳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