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澄城鼓吹乐传承人李福俊——乡野里吹出喜怒哀乐


来源:渭南新闻网

原标题:澄城鼓吹乐传承人李福俊——乡野里吹出喜怒哀乐冬日的村庄静悄悄的,无论阳光如何挥洒,总难捕捉到一个忙碌的身影。而我们去的那天,还未靠近村庄,就听到了独属于乡间的声音,在穿

澄城鼓吹乐传承人李福俊——乡野里吹出喜怒哀乐

原标题:澄城鼓吹乐传承人李福俊——乡野里吹出喜怒哀乐

冬日的村庄静悄悄的,无论阳光如何挥洒,总难捕捉到一个忙碌的身影。而我们去的那天,还未靠近村庄,就听到了独属于乡间的声音,在穿云裂帛的唢呐声中,又有一个乡间人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把不舍和遗憾,悲伤和思念都诉诸于鼓乐,在澄城,既是习俗,也是礼节。

“在我们澄城,鼓吹乐主要是为丧事服务的,它不仅是超度亡灵的一种方式,也是生者表达孝道的一种形式,参与了逝者与祭奠者之间的丧礼全过程,在生与死之间担任了信息与情感的传递者,是我们中国人灵魂深处最古老的文化基因。”澄城鼓吹乐市级传承人李福俊解释道。

如今多出现于丧事场合的鼓吹乐,在过去极长的发展史中,应用的范围却是极其广泛的。这不得不从它的历史渊源说起,关于鼓吹乐的历史渊源,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鼓吹乐产生于北方边疆的游牧民族之中。据《汉书叙传》记载:“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出入弋猎,旌旗鼓吹。”也就是说,鼓吹乐是秦末汉初一个叫班壹的人在他的游猎队伍中最先使用的,不难推测,那个时候的鼓吹乐主要用于对军队发“号令”。

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鼓吹乐的起源和发展与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建立密不可分,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极其重视祭祀和大型宫廷宴会中的用乐,这就为鼓吹乐这种以吹打乐器配合演奏的这种表演形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周官》曰:“师有功则恺乐。”《司马法》曰:“得意则恺乐恺歌。”从这些史料记载中不难推测,此时的鼓吹乐,主要发挥着“壮军威”“扬帝德”“显地位”的作用。

与宫廷的雅乐不同,鼓吹乐在历史的演变中,从统治阶级的御用之乐,流入民间后,与各地的艺术形式和民风民情相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显现了其“仪仗性质”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关于澄城民间鼓吹乐的历史故事大多只能在过去立于民间宅院门前的汉魏风格的拴马石雕刻和传说中寻出端倪,如“回回三弦”“胡卒琵琶”;另据传金兵南下时,驻扎在当地的一些村庄演练兵卒和两军对垒作战,辄击鼓动乐以鼓舞将士斗志,每当打了胜仗,并击鼓动乐而舞,此后,鼓吹乐便在当地的一些乡村流传下来。

鼓吹乐在民间开始广泛应用始于明清时期,当时已遍及婚丧嫁娶、节日典礼等各种场合,明代顾启元在他的《客座赘语》中记载:“军中鼓吹在隋唐以前,即大臣非恩赐不敢用。旧时吾乡凡有婚事,自宗勋、缙绅外,人家虽富贵无有鼓吹与教坊大乐者。所用唯市间鼓户与教坊细乐而已,近日则不论贵贱,一概混用”。正是有了这种淳朴的生活气息,才使得这种音乐形式更加真实、鲜明。这也是它一直活跃于平民阶层,而不失其光芒的原因。吹唱的过程是人们对生活寄予的希望、憧憬、怀恋,这大概才是其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根源。

澄城县的民间鼓吹乐发展到清末和上世纪初期时,已经广泛应用于民间婚丧寿喜等各种礼仪活动之中。尤其是沟南和城镇地区比较讲究,人们的婚嫁、丧葬、庆寿都搭建有现成的鼓乐台,分内外两班演奏,外庭演奏‘粗乐’招待朋客,内庭演奏‘细乐’款待贵宾。‘粗乐’以唢呐曲牌为主,风格粗犷豪放而铿锵有力,乐队常由四至六人组成,其乐器配备常有两支唢呐和打击乐器小鼓、鼓板、小钹。“细乐”,风格委婉细腻、庄重平稳,在乐器的配备上相比‘粗乐’来说,加入了海笛、笙、管、锣鼓等乐器,乐班子常由八至十人组成。整个演奏风格富于歌唱性,与关中道情的歌唱音乐比较接近。

但伴随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今各类流行文化风靡社区村舍,婚俗也不断变迁,西式的婚纱替代了传统的中式礼服,而传统的鼓吹乐也逐渐被流行音乐所代替,鼓吹乐演出的场合越来越少,越来越局限了。“出去演出的很多时候,老艺人们不得不配合年轻人,吹奏一些流行曲子。如果年轻人不能尽快地学会老曲谱、吹老乐器,澄城鼓吹乐艺术就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处境。”李福俊说:“随着民间老一辈艺人们的相继谢世,现在能完整演奏民间传统鼓吹乐的艺人难以找到,民间鼓吹乐艺术的传承已岌岌可危。”

我们以为,鼓吹乐艺术的传承,必须在传统与现代之中找到一个联结点。唯有将新思想注入,年轻人带入,与现代的因素互相融合,乡野的东西才能在城市中寻求到一席立足之地。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变迁的问题,澄城鼓吹乐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历史艺术的遗留,它总是在时间的过程中慢慢“流变”,又总是在流变的过程中呈现“对立共生”的现象,其后经历漫长的“文化变迁”才形成今天的形态,而这种形态也仅仅只是瞬间的假象“定格”,再生变迁永远不会停止。基于此,当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农业与工业等社会结构的二元特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要继续存在发展,鼓吹乐就不得不在新、旧之间徘徊、前进,极力吸收新的元素,不论是乐曲、乐器还是乐人,乐谱都应该被“拿来”变成澄城鼓吹乐“新传统”的再造基因,让唢呐与爵士鼓齐声和鸣,时尚曲调与传统曲牌交相辉映,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娱人的审美实践着自身的现代演绎。大概唯有这样,澄城鼓吹乐才可能得以长久延续。

澄城鼓吹乐已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希望,这个音乐的活化石能够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中寻找新的生长点,从时间的流逝、空间的位移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让乡野里吹出的喜怒哀乐感染更多人。

[责任编辑:杨志馨]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