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与乐趣:古代儿童的嬉戏生活
2017年05月16日 10:1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童真与乐趣:古代儿童的嬉戏生活作者:席海燕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16日13版)古人对“勤有功,戏无益”的判定,一直以来被我们视为对儿童嬉戏态度的总括性表达,然
佚名货郎图资料图片
项维仁工笔仕女图(局部)资料图片
老少同乐的嬉戏
在大人眼里,儿童的游戏富有想象与乐趣。趣味横生的游戏,如磁场一般吸引着成人全身心地投入。如老年杨万里在庭中看见孙儿玩泥巴、石头、叶子等,兴致一来便加入游戏中,还以《幼圃》为名记录之,“寓舍中庭劣半弓,燕泥为圃石为墉。瑞香萱草一两本,葱叶蔊草三四丛。稚子落成小金谷,蜗牛卜筑别珠宫。也思日涉随儿戏,一径唯看蚁得通。”与伯勤等人同登南溪,“蒙忪睡眼熨难开”的诚斋“偶见儿童聊与戏”时,便情不自禁地加入儿童的游戏,还成功地“布衫青底捉将来”。陆游也喜欢与儿童打成一片,他要么“且伴群儿斗草忙”,要么“坐消长日事儿嬉”。杜甫亦是个老顽童,和妻儿泛舟溪上时,由于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之中,以至于“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
稚子们喜欢模仿大人的各种活动,如杜甫的小女,“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施肩吾“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她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范成大在其《四时田园杂兴》中记录下了儿童们模仿大人劳动的一幕,“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此外,古代艺术作品中亦有大量名为“婴”,实为“孩”的婴戏图。绘画如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金廷标的《婴戏图》、李嵩的《市担婴戏图》、佚名人士的《小庭婴戏图》等;雕刻如北宋磁州窑童子蹴鞠枕、牧鸭枕、垂钓枕,明成化青花婴戏图纹碗,晚明斗彩婴戏图等,都描绘了儿童丰富多彩的庭园嬉戏和郊外游戏生活。
这些诗歌、词话与图画里展现出的虽是五花八门的嬉戏,如玩鸟、戏猫、捕蝶、骑竹马、看货郎、抽陀螺、放风筝、捉迷藏等,但所有这些游戏都指向了相同的主题:童真与乐趣。
[责任编辑:王琳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