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史上第1次 陕西信托业首破万亿


来源:凤凰网陕西综合

多重原因推动10年高速增长陕西信托业增速凶猛,2016年底时总规模接近8000亿元。最新的数据是,截止10月底,长安信托与陕国投二者之和已接近1万亿,考虑到西部信托规模同理上涨,这一年不仅超过1万亿,

多重原因推动10年高速增长

陕西信托业增速凶猛,2016年底时总规模接近8000亿元。最新的数据是,截止10月底,长安信托与陕国投二者之和已接近1万亿,考虑到西部信托规模同理上涨,这一年不仅超过1万亿,较2016年整体增幅也接近40%。这一节奏其实与中国信托业整体走势是高度同步的。

最新消息表明:中国信托业“存续管理规模”在2017年11月底达到25万亿(也有说达到29万亿且超越银行理财的28万亿一说)。

其成长逻辑为:

1:制度红利(2007—2011):

这一条是许多“信托人”心里接受的。在2008年“四万亿”强刺激出台之后,只有几万亿规模的信托业发现了“银信合作”和“政信合作”的机遇,前者配合了“表内转表外”的银行诉求(也就是通道业务),后者迎合了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融资需求(也就是政府平台),所以造成了一夜之间规模井喷的局面。

2:狩猎文化:(2007—今):

信托业是“中国金融业中惟一没有自留地”的行业,这就使得信托业一直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自己找饭吃的概念深入人心,于是从头到尾,信托业总能“抓到大机会”,例如2015年“国家牛市”前后,证券类信托风头最劲,也成为彼时“被动管理型”的主流。

3:自主创新:(2012—今):

这是人们对信托行业最大的好感来源,在全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信托行业克服各种困难持续向前,无论是2013年短暂的“资金荒”还是2015年之后持续的“资产荒”,信托公司都开发出许多新产品,例如土地信托、消费信托、保险金信托、互联网信托、艺术品信托、家族信托、PPP业务、国际业务、慈善信托等,而这些举动,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超越其他金融门类的。

上述分析,符合全国信托业的情况,也是陕西信托业的成长逻辑。

2014年时,代表信托公司核心能力的“主动管理型”在3家公司中还是主力军,“被动管理型”只占长安信托“主动管理型”的1/10不到,到了2016年,第一次超过了“主动管理型”;这三年中,陕国投的情况也发生了逆转,从2:1接近了1:1;西部信托则更突出,2014起其“主动管理型”仅稍弱于“被动管理型”,到了2016年底,后者已经达到前者的4倍有余。

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数字。

陕西公司为什么能过万亿?

陕西信托业如何破的万亿?除了全行业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这也是重点。

1:带头人比较强:

“人是一切的关键因素”。2005年,薛季民从高速集团转任陕国投董事长,甫一开始就提出“资本不足是制约信托公司发展的瓶颈”,并从2006年起引入战投、增资扩股,公司净资本从2012年的9亿元已上升至80亿元,跃居行业第15名,在总裁姚卫东的协助下,信托业务条线也渐次快速成长;2007年,崔进才离开中信集团加盟长安信托,成为陕西信托业市场化聘任管理层的开端,带着全国性专业视野与温良性格的个人禀赋,在同属业务型干部的董事长高成程的支持下,长安信托几乎是给陕西信托业带来了全新刺激,一度总体排行冲至全国前6。西部信托则另具特点,于2016年大胆邀请了(原长安信托副总裁)徐谦担纲总经理,与董事长徐朝晖搭档成为“70配”,这在陕西信托业的圈子里,非常罕见,但也足见西部信托对“人”的理解进入了新阶段。

2:体制搭建有效:

长安信托的体制是很有特点的,尤其是经过2007年的混改之后,引入了在财经市场上非常有实战经验的上海、深圳等地战略股东,与国有控股之间形成了“既稳健又创新”的企业文化,既保证宏观上严格按既定战略走,又保证了微观上的大胆进取,在薪酬市场化上也走到了陕西信托业的前列。陕国投则在2017年迎来了新一轮“体制解放”,省委省政府推动的“市场化+职业化”改革已在陕国投试点,预期董事会市场选聘经理层以及薪酬市场化将逐渐展开,而这也可解释陕国投“全球招聘”在近期的不断出现。

3:全国布局推动:

陕西信托业在全国展业是一个突破,在现有监管体制下,基本都实现了全国布局,例如长安信托目前已于全国23个城市落地了业务团队和财富团队,陕国投已外设了16个城市,设立了45个业务部门和10个财富中心,西部信托于上海等地也有了团队。而且相当不同的是,这几家公司异地部门基本都是“属地化”,人员、业务、资金都来自于异地。从这个意义上讲,陕西信托业突破1万亿,是这3家公司用自己的力量,调动了全国的资源,信托业已成陕西金融业中走地最远的。

4:监管持续有力:

创新就需要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其实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最初银监会是把这一块业务放在“非银部”里,后来发现信托业成长地太快,创新太多,就单独设立了“信托部”。在地方层面,虽然陕西银监局仍然保留着“非银处”对信托业的监管,但专业干部的力量持续在加强,即使在“放管服”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一线信托业务”的警惕与指导,通过项目备案、现场检查、专项排查等动作,从监管的角度为信托业做好了“守门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因为“非银处”持有“保护发展+严守底线”的专业态度,也受到了陕西信托业“发自内心”的尊重。

与陕西相关的数据

信托业的主业就两条,一是私募投行,二是财富管理,也就是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分别发力(有兴趣者,可以自行查阅更为准确的界定,即“8大业务”)。那么,作为普通公众,对信托业过万亿与陕西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可能也希望得到了解。

一:支持陕西实体经济:以陕国投为例。

仅以2017年前10个月为例,陕国投已提供资金384亿元,较2016年增长86%,看看明细。

1:“大西安”建设:260亿元(西咸新区、港务区电商产业园、西安城投、曲江管委会等一大基础设施);

2:关中创新驱动发展:75亿元(探索设立宝信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渭北产业基金、西咸能源金贸中心投资发展基金);

3:支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37亿元;

4:支持陕南绿色循环经济发展:10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来陕国投在省内融资量始终是第1方阵。

二:持续为投资人创造回报:以长安信托为例。

长安信托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从2012年起开始迅猛增加,近10年的累计数超过1000亿元,考虑到其仍有相当部分的投资人来自陕西,这对区域公众的财富增值来说非常重要,从“大消费”来说,也是贡献不小。

三:丰富陕西金融同业合作:

同业合作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3家信托公司与银行、保险、证券等都进行了多次有益尝试。在银行端,除了传统模式的银信合作之外,陕国投、长安信托均与长安银行发行过ABS产品,为陕西金融机构依托证券、货币市场盘活金融存量资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累了相当经验;在券商层面,西部信托则与开源证券联合推出过资管计划,长安信托与西部期货(西部证券子公司)亦曾推出过专项资管计划;保险方面,长安信托于2017年6月刚刚举办了“长安信托与保险机构合作交流会”,试水意图跃然纸上。

重新认识管理规模

这样的高速增长会不会延续?是不是要追求越来越大的规模?

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但有理由相信,速度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管理规模也不是。正如中央政府所言:“高速度”要让位于“高质量”。这个变化的契机,就是目前刚刚结束征求意见的“资管新政”,以及近期一系列“去通道”等强力政策。

在这里,要说说业务了。

1:通道类业务难度加大:

实事求是的讲,陕西信托业中的通道业务比例是比较高的,因为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60%,这就说明资金来源很多依赖于银行端(即使如证券类信托,也有相当比例的资金由银行理财端提供)。在新政中,要求剔除多层嵌套,要求清理资金池且一一对应,这些都构成信托业的利空。

2:合格投资人门槛提高:

简单说,标准是升级了,如家庭金融总资产从100万提高到500万,3年内平均年收入从20万提高到40万,“要求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并且对于各类产品的最低投资金融进行明确、细化、区别的投资标准,这意味着现有信托公司的“高净值客户”中,有一大部分可能不再符合投资条件。

3:打破刚兑潜规划:

这是“新政”中的重锤,而且一视同仁,不但是信托,银行理财也要搞净值型,同时严格制止信托公司给投资人“用各种办法”实施刚兑。这一招意味深长,证明监管层已下决心,要打破中国信托行业长达几十年的“潜规则”,以“过往业绩向投资者暗示刚性兑付”的时代就要结束了,这一点,也足以吓退许多抱着“肯定会兑”的投资人。

那么,从长远怎么看呢?仅以上述三点为例,我们观察到“低看速度、低看规模、高看内功、高看实质”应该已成业界共识。

例如,通道业务的信托报酬非常低,经常只有千二多一点的水平,长期套利监管的存在,事实上削弱了“主动管理型”的信托主业,在具体获取项目过程中,信托人也扮演着“求爷爷告奶奶”的角色,内心估计也着实痛苦。

例如合格投资人,虽然在认购时都签署了“买者自负”的风险提示,但真等项目出险,总有投资者“选择性遗忘”,不是围堵机构大门,就是到处投诉,核心是自己没有认真的领会“这是信托投资,不是储蓄”,把这个门槛提得更高,做出更多的风险识别,其实对信托业倒是一个保护。

例如刚性兑付,这几乎成了信托人“最胆寒”的字眼,但想想只要做到了“卖者尽责”,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这并不是道德失范。看看海外成熟市场,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亏损40%,也没见哪个投资人上诉啊?即使回到境内市场,现在还有买股票亏损了去堵证监会的吗?

所以,综合来看,“资管新政”一旦于2019的7月开始实施,极有可能造成中国信托公司增长速度降低、管理规模下滑(陕西信托公司也不会例外),但其更深远的意义是:催促回归主业,引导优胜劣汰。

3家预期:“大共进”中“小分化”

如何从内功方面做强陕西信托业,肯定是大家所关注的。在这一过程中,“共进式”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同时在具体方向上则会产生“小分化”,下为具体观察:

1:加速回归信托主业:

核心是去通道化,看一看类似报道即可知,被动管理型产品目前占比过高,已经导致信托报酬率持续下降。

面对此窘境,3家公司都提出类似于“转型升级”的表达,都主张强化“主动管理”能力,如长安信托计划“在细分领域构建专业管理能力”,陕国投提出“积极探索融资转投资的多元路径,”西部信托也表达了“投资银行”的预期,这就证明大家对通道业务的理解是一致的。

2:加速回归实体经济:

回归实体经济肯定不是空话。长安信托的表态是“聚焦基础设施及产业升级领域”,陕国投提出“实业投行思维,力促传统业务升级”,与长安信托不谋而合。西部信托则显示出依托省内优势产业的想法,提出在“基础建设、能源、装备制造、基金化房地产”等持续发力。

3:加速扩充资本实力:

核心是增资,毕竟信托业整体要受到《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制约,加之2016年底新版《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出台,导致全业对资本渴求更为强烈。对这一条陕国投提的最为明确,“积极促成增资”,2017年内还启动了30亿元的配股方案,这是上市公司的优势所在,如果成行,其注册资本可能进入中国前10,也是陕西信托业的最高纪录。

4:加速推动创新业务:

这肯定是大势所趋,从3公司年报中可知,大家对创新都是迎头而上。陕国投提了许多,包括“适时组建股权信托业务部门”、“探索投贷联动”、“介入债转股”、“积极开发PPP或类PPP业务”等,长安信托则从2012年起就设立了“10大创新小组”,目前这一动作仍在推进之中,已显成效的包括“家族信托”、“海外债券”、“慈善信托”等。

5:加速引导客户分类:

“推动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实现全面资产配置服务”写进了长安信托2016年报告,陕国投也表示要“调整客户结构,转变客户理念,大力开发浮动收益客户”。如果猜测2017年报告(2018年4月底前公布),对客户分类的表态,可能更为密集和准确。

6:加速理解统一监管:

这是一个理念上的转变,完全依赖制度(监管)红利,是走不远的,这还只是在金稳会和一行三会的监管层面,如果加上财政部、审计署、税总(针对个人项下的全球税务信息互换),则需要从更高立场上琢磨。如此一来,政府端、企业端甚至是居民端的情况都会呈于监管之下,信托公司如何确认位置,是得认真思考。

7:加速确认企业愿景:

“长安心·百年业”是长安信托自2012年就提出的企业价值观念,期待成为“专注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领先金融服务商”;陕国投提出“专业化、集团化、信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5化战略”,并辅之以“市场化金控”寄望于“实力型+品牌化”的上市金融机构;西部信托提出“跟随主流市场同时打造自身特色,进行业务综合布局”,成为“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三位一体”的专业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全国时局下的建言:差距项下的发力点

尽管预期是回归主业、重练内功,但辩证地看,过1万亿仍然是陕西信托业的“大事件”。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我们提出一下建议:

建议1:针对股东:尽快扩大资本规模,应对“增资潮”,应对“转型与回归”。

截止2017年3月底,前10大信托公司无一“陕籍”入围。事实上近5年来信托公司争夺注册资本排名的角逐从未停止,2015年10月,中信信托一次性增资88亿元,注册资本金达到100亿元,成为行业第一;2015年7月,平安信托宣布增资至120亿元,超越中信信托成为行业第一;仅仅过了3个月,重庆信托一举就增资至128亿元,赶超平安信托。2017年11月,平安信托再次增资10亿成为第1;结果到了12月26日,重庆信托再次增资至150亿元,重回榜首。

从这个意义上说,陕西信托业的增资压力已然很大,各路股东应该抽刀相助了。而有了强大的资本背景,“转型与回归”才会更为稳健。

建议2:针对公司:看到真实差距,立志“加速转型”。

2016年底的数据,中信、建信的规模都超过了1万亿,(最新数据是华润也过了1万亿)也就是“1家抵3家”。尽管我们预期不能再简单地用管理规模来评价信托公司,但重要的是,这些规模远在陕西同类公司之上的优秀者,很可能正在积极准备“回归主业与苦练内功”,这就是压力所在。

建议3:针对监管层:“强监管”与“放服”双管齐下。

“强监管”是不可能动摇的大前提,尤其是“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中央决策之后,片面幻想监管层“枪口抬高一寸”已无可能,但出于鼓励辖区机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考虑,陕西信托业“有今天的成绩已经不易”,“放与服”在2017年也应该得到强化,例如能不能加大对信托回归实体经济的政策鼓励、协助搭建平台引入人才、促动金融同业间更规范的合作,甚至是如何处理个别投资者借刚性兑付“要挟”信托公司,都值得研究。

建议4:针对政府:重新认识信托业,大力扶持。

许多政府领导对信托业本身并不熟悉,有些观念仅简单地停留在“投资公司”阶段。当陕西信托业超过1万亿时,其实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例如陕西三家本土法人银行,其总规模为7000亿元左右,主要阵地也都在陕西。现在信托业冲上了1万亿,既有力支持了陕西的实体经济,又实现了全国布局,打出了全国影响,针对信托业的研究、鼓励和支持,应该提上日程了。

2012年信托面临“创新小拐点”时,业内普遍表示“不能饿着肚子谈转型”,这在当时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家的实力普遍还没有强大起来。但时至今日,内外环境已经大变,信托业整体实力已经提升,当下最大的理性就是“肚子不饿必须转型”。

因此,我们既需要为陕西信托业突破1万亿鼓掌,因为确实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要为陕西信托业加油,因为1万亿的规模需要重新理解。但最有价值的是,我们都期待3家陕西本土的信托公司能够“练好内功”,告别“牌照红利”,在中国信托业中有更上乘的表现。

(西安金融棒棒糖供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刘珊珊]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免责声明

  • 除凤凰网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凤凰网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 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任何透过凤凰网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凤凰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凤凰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凤凰网之意见及观点。
  • 凤凰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凤凰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 敬请谅解。
凤凰陕西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